001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总序
002【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003 为什么要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004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
005 认识古代中国,从宋明理学开始说起
006 程朱,陆王之争与古代经典注释
007 古代经典注释与考据学的繁荣
008 阎若璩探案 古文尚书
008 阎若璩探案 古文尚书.baiduyun.p.downloading
009 考据学的拓展--从辩伪到疑古
010 顾颉刚的古史层累构成说
011 社会史论战--用科学认识中国史
012 金石学的发展与甲骨文的发现
013 发掘小屯殷墟的天下第一所
014 彻底改写中国历史的考古发现
015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从考古开始
016 挖死人骨头的考古学
017 从文化人类学到考古人类学
018 我学习考古学学的趣事
019 改写考古学历史的谢里曼
020 考古学是怎么产生的
021 考古学的考验
022 考古怎么考
023 科学助推考古
024 考古考什么
025 考古与文字记录的关系
026 中国历史要从新石器时代讲起
027 满天星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028 陶器--理解中国文化开端的关键
029 国家从哪里来
030 关于国家起源的治水社会说
031 新石器时代的居所和食物
032 新石器时代房舍遗址
033 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与陶器
034 陶器的重要意义
035 墓葬在说什么
036 陶器在说什么
037 以器皿为开端理解中国国家起源
038 夏、商、周是前后接续的王朝吗?
039 商取代夏成为共主,并未消灭夏
040 同时存在的夏、商、周各在何处?
041 中国国家起源的实际状况
042 三大区域的互相竞争推动了国家的产生
043 夏人何以成为共主?
044 从玉器得知社会分化
045 青铜器铸造带来的启发
046 青铜器纹饰的含义
047 夏人通过建筑技术而成为共主
048 最早被记录的王朝--夏朝
049 社会分化的产生和夯土技术
050 农业定居聚落需要建筑技术
051 聚落竞争与城墙修建
052 夯土技术与宫室建筑
053 宫室建筑的神圣性
054 大型聚落与城墙林立
055 “国”--城墙内外的分别
056 氏族--全新的组织形式
057 夏、商、周的共主更迭
058 文字系统的发明
059 中国古代文字的特殊功能
060 甲骨文的意外发现
061 甲骨文的内容
062 甲骨文与氏族辨别
063 中国文字起源推论
064 尚书与诗经语言文字对比带来的启发
065 中国文字的表意特性与特殊功能
066 历史文献中的商朝历史
067 成功的畜牧民族与迁徙、定居两难选择
068 “商”为何又被称为“殷”
069 商王世系与二元统治
070 商人与动物的特殊关系
071 商朝的人祭与人的观念
072 商朝统治的二元系统与占卜的两派
073 旧派、新派此消彼长与鬼神信仰的衰落
074 中国农业文化的多中心扩散发展
075 由青铜器制作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076 动用大批人力的“劦田”
077 商朝的大型动员和组织能力
078 商朝的鬼神信仰
079 商人的“连续性的世界观”
080 商人权利的基础
081 周人的崛起
082 周人和羌人的联盟
083 周人偷学商人的青铜铸造和文字
084 周人对商人技艺的改革
085 周人攻打戎狄和实力上升
086 周人轻松翦商
087 西周的宫室建筑
088 周人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风格
089 牧野之战的意外胜利
090 商、周矛盾的来源和扩大
091 周人的信仰和“天”的观念
092 ”天命“归周
093 周人的人本观念
094 周人翦商之后的统治策略
095 周召东征
096 周人全新的制度设计--封建制
097 周人的忧患意识
098 中国第一位政治家--周公
099 二次东征与封建制的开始
100 封建即征服
101 封建以后如何统治
102 周人的宗法制度
103 宗法制度的特别设计--昭穆制
104 封建层级
105 史官地位的提升和策命礼
106 封建制的创举
107 封建制与文字功能的提升
108 中国文字在古代的崇高地位
109 中国文明的另一项特质--记忆
110 总结: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奠基
111【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2:文明的基因】
112 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研究硕果
113 百年来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超过以往两千年
114 百年来中国古代史的关键点
115 中国文明的主流来自周文化
116 周人的遗产之一——世界观
117 周人的遗产之二——宗法封建制
118 周人的遗产之三——非表音文字
119 周人的遗产之四——中国文明核心地理区域
120 古代中国的人文地理
121 古代中国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活的互动
122 一位被忽视的地理学天才
123 与时间对抗的不朽文字
124 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字系统
125 中国文字的造字原则
126 中国文字分成三类
127 沿用至今的汉字文法
128 文法没变,为什么我们还是看不懂古书?
129 中国语文独特之处——数词和量词
130 中文文法的内在简约性
131 中文文法没有明确的时态变化
132 中文文法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133 从海伦·凯勒学习语言说起
134 文字创造新世界
135 语言和文字决定思考
136 语言和文字,哪个更重要?
137 文字在中国拥有更高的权威
138 “文献中心主义”
139 历史记录的“大传统”和“小传统”
140 文与言的巨大差距
141 何炳棣从”小传统“着手研究历史
142 何炳棣的另一项研究
143 最古老的中国典籍——《尚书》与《周易》
144 克服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巨大落差——《诗经》
145 维系宗法制度——《周礼》
146 拦在我们与历史之间的透镜
147 透镜的例子——美国议会制与中国郡县制
148 另一个透镜——系统化整理
149 正确理解先秦时代的”国“
150 古史中的”国“与今天的”国“迥异
151 中国古代的城从何而来?
152 谁是”国人“
153 ”国人“从何而来?
154 周朝的城与周朝政治运作
155 爵制与西周像东周的转变
156 不要把历史人物看的太重要了
157 寻找历史发展的其他因素
158 周公是第一位真正的历史人物
159 周公的伟大功绩
160 封建的本质就是武装殖民
161 周人的统治策略——分封
162 周人的政治制度——昭穆制
163 昭穆制的深远影响
164 周人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165 周人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166 ”氏“与”性“的建立
167 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解读考古资料
168 宗法制度中的父子关系
169 总结:周朝的教化根基
170 我们所知道的历史经历过层层筛选
171 有效的历史知识需要历史学家呈现
172 历史学家必须不停追问
173 为什么诸子百家出现于东周而非西周
174 诸子的源头——周人的知识创新
175 西周到东周宗法关系的松动
176 周幽王时期为何”诸侯不至“?
177 封建宗法制的衰落与诸子的兴起
178 儒家源于周人的王官学
179 道家和阴阳家的王官学源头
180 总结:从西周王官学到东周诸子学
181 孔子与我的电影梦
182 子路与我的电影剧本
183 ”君子死,冠不免“
184 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一)
185 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二)
186 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三)
187 孔子的家世背景
188 ”三十而立“
189 孔子的开创性——大胆的教育
190 孔子的开创性——对学习的推崇
191 孔子的开创性——对礼的全新阐释
192 小结:孔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开创者
193 孔子的时代——诸侯坐大
194 孔子在鲁国的理想
195 孔子的生平(一)——鲁国大乱
196 孔子的生平(二)——大夫专权
197 孔子的生平(三)——夹谷之会
198 孔子的生平(四)——去鲁至卫
199 孔子的生平(五)——困于陈蔡
200 孔子的生平(六)——周游列国
201 孔子的生平(七)——卫国内乱
202 孔子的生平(八)——晚年归鲁
203 孔子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