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鞋王”斯凱奇看似業績還在平穩增長,但關稅壓力、供應鏈成本飆升及消費疲軟正在成為壓垮它的“隱形殺手”。近日,斯凱奇宣布同意被知名投資公司3G資本收購,私有化后的戰略重心將轉向“供應鏈彈性建設”。機構觀點認為,此舉是為了規避上市公司監管壓力,以便在關稅風波中掌握更大的經營自主權。 斯凱奇對中國市場和生產供應鏈的依賴有多重?加征關稅對鞋類品牌的影響為何如此嚴重?這種全球產業格局的重構,將如何改變鞋業的競爭版圖? 【時間軸】 01:21 關稅撕裂全球供應鏈,美國鞋商也要為此買單 04:26 斯凱奇股價跌超25%,平價鞋企正遭遇生存威脅
近日有消息稱,騰訊音樂集團(TME)計劃作價 24 億美元買下喜馬拉雅。據《科創板日報》報道,該項交易於兩個月前啟動。傳聞尚未落地,但從公司發展與當下處境來看,喜馬拉雅管理層或已徹底放棄上市,轉而尋求賣身套現離場。 作為“耳朵經濟”的元老,喜馬拉雅營收增速為何一路下降?在播客、直播等新業務的拓展上,又遇到了哪些問題?在TME和字節系的番茄咄咄逼人的攻勢下,它的運營努力能獲得成效嗎? 【時間軸】 01:51 “耳朵經濟”,商業模式缺乏想象力 06:25 播客賽道新敘事,“起大早趕晚集” 07:35 音頻巨頭的存量博弈,越折騰越難
最近美國TikTok一些爆款視頻的評論區里,總會出現這樣的留言:“感謝特朗普,現在我有必要去一趟中國買這些東西了。”這些內容點燃了長期被困在高物價里的美國消費者的購買欲,把用戶引向了直接對接中國賣家的購物平臺。在特朗普加征關稅的大背景下,“反向代購”的生意,重新火了起來。 代購這門“野生”生意,為何能讓歐美消費者買單?是哪些“用戶”在購買這些“個性化商品”?依賴“信任”做生意,又有哪些新風險? 【時間軸】 01:13 代購,“没有店鋪的全球生意” 04:08 “陪買生意”,要比算法更懂用戶 07:07 失去“托底”的“草根賣家”,如何直面壓力重重的全球市場?
2025年第一季度,自主車企在中國乘用車市場的份額占比,上漲到了62.9%的歷史新高,而合資和獨資的市場份額只剩下了37.1%,較2022年底的52.7%下降了近三成。在價格和銷售方式這些“補救措施”效果十分有限的前提下,合資車企在2025年初終於開始轉向“最后的機會”——打造出在中國市場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 打造出在中國市場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為什麼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合資車企如何打破企業運營模式中“根深蒂固”的局限?合資品牌究竟在中國消費者的心智中還有多大的價值? 【時間軸】 01:13 合資車企,想打造在中國市場有競爭力的產品 03:57 新技術架構、全新品牌,合資車企不再拘泥“自研” 07:54 合資車企新一波發力,新能源市場只會更卷
京東在外賣領域的投入正如火如荼,近期劉強東對這場戰爭的態度已經是“不設上限”,甚至給予京東管理層以“長期機會”,以擴大市場份額與提高口碑為更高優先級。而另一邊,美團內部的反應表面上卻並没有外界預期那麼“緊張”。 這場原本從2023年就開始計劃的“外賣大戰”,對京東有何價值?為什麼說儘管瞄準同一領域,但京東和美團的“根基模式”並不相同?京東的重人力投入,會改變即時零售市場的未來格局嗎? 【時間軸】 00:44 劉強東全力投入外賣,王興卻把“前線”交給王莆中 04:14 早有計劃的京東外賣,瞄準的是即時零售? 09:01 美團的地推“陣地戰”,與京東的倉儲物流供應鏈 11:58 王興和劉強東是兩種人
今年的上海車展,備受期待的主角之一雷軍没來,來了的新勢力們端出的產品也不再“新”。產業和技術趨向成熟,智能電動汽車從當初的小眾生意,變成當今的主流,甚至有點過剩了。 没有鬨劇、没有話題人物、没有瘋狂的“技術新詞”,失去了“流量密碼”的新勢力車企,今年如何“整花活”?多年的“領先”標簽逐漸失去,陷入“傳統車企+供應鏈”合作追擊的新勢力,除了合作重組,還有别的出路嗎? 【時間軸】 01:07 新勢力在車展上失去了流量密碼,回歸純粹“賣車”屬性 04:40 曾獨屬於新勢力的“領先技術”,繼續普及化 08:41 不再“先進”的新勢力,只能衝刺年產量了嗎?
“AI六小虎”之一的百川智能近期正在發生重大組織架構變化,醫療業務總負責人李施政已經開啟離職倒計時,而其背后的核心原因是百川業務重心的調整。4月10日,王小川在百川內部發布兩週年全員信,提到要“減少冗余動作,全力聚焦醫療。” 百川為何做出收縮的決策,是“最后選項”還是“不忘初心”?內部人事結構還會怎樣調整?醫療這條難走的賽道,還有哪些業務可能性? 【時間軸】 00:05 核心老班底離職,百川“all in”醫療 03:34 DeepSeek衝擊,推動百川提前聚焦 09:45 醫療“超級應用”,商業模式如何落地?
4月17日,微信公眾號官宣個人微信支持公眾號一鍵注冊和發布,還同步推送了三個用戶期盼已久的功能:內容分享至朋友圈能直接查看來源,公眾號評論區支持直接轉發,並正式上線圖片評論。今年以來,微信似乎在重塑團隊的作戰風格,從少改小改轉向頻繁迭代。微信為何變得“善變”?公眾號原本設想的“短內容”形態能否實現?激烈的電商和用戶注意力爭奪戰中,微信小店還有機會嗎?AI的全面接入,又能為微信帶來什麼?【時間軸】00:19 微信公眾號,支持個人一鍵注冊發布03:20 新內容平臺崛起,動搖微信“第二操作系統”地位07:03 微信小店升級:“商品即內容”09:23 微信全面接入AI,打通搜索屏障
劉強東當騎手送外賣的圖片和相關視頻在社交平臺上瘋傳,把京東在外賣業務上“不指名道姓”的叫板又推向了一個小高潮。而美團方面的回應同樣没有點名,但也嘲諷了競爭對手的配送速度。 京東為什麼要在競爭對手的“腹地”開展業務?為騎手交社保、反對“二選一”,如何讓京東占領了道德高地?漂亮的口號背后,為何我們會對這樣的“劇情”感到眼熟? 【時間軸】 00:15 京東美團,隔空“喊話” 02:21 交社保、低利潤,京東打出外賣組合拳 04:23 美團做起3C,京東“以攻代守”
3月1日,韓歆毅正式接任螞蟻集團CEO一職。而就在他接棒的兩個月內,螞蟻集團接連走了兩位與大模型相關的副總裁。事實上,自2023年,螞蟻集團提出“AI First”、“支付寶雙飛輪”和“加速全球化”三大戰略,組織調整、人事變動就没有停歇過。 在宏觀經濟承壓的當下,經營螞蟻這艘巨輪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從擔任總裁算起,韓歆毅執掌螞蟻集團主要業務已逾一年,螞蟻集團過得怎麼樣?為什麼是他擔此重任?為什麼代銷類金融業務表現比信貸業務更出彩?螞蟻又能否拿到通往未來的船票? 【時間軸】 01:27 螞蟻的主要業務是什麼? 03:21 螞蟻集團正在恢復增長 06:34 支付寶為什麼如此看重“碰一下”? 08:47 信貸業績承壓,代銷業務卻在高歌猛進 14:15 跨出金融領域,螞蟻能否拿到通向AI的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