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作為中國古代書畫收藏和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有著成規模、成系統的中國古代書畫收藏。其中不乏晉唐宋元的稀世孤本,或是明清各個畫派名家的代表作品。這個專輯我們選擇25幅北京故宮收藏的精品書畫進行詳細解讀,通過這些書畫不僅可以探究這些書畫精品背后的故事、了解它流傳有序的傳世歷程,同時這些書畫精品更可清晰系統地反映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發展的脈絡。沉浸其中,如在山水中臥遊,領略中國書畫悠久的傳統及獨特的美學魅力。
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作為中國古代書畫收藏和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有著成規模、成系統的中國古代書畫收藏。其中不乏晉唐宋元的稀世孤本,或是明清各個畫派名家的代表作品。這個專輯我們選擇25幅北京故宮收藏的精品書畫進行詳細解讀,通過這些書畫不僅可以探究這些書畫精品背后的故事、了解它流傳有序的傳世歷程,同時這些書畫精品更可清晰系統地反映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發展的脈絡。沉浸其中,如在山水中臥遊,領略中國書畫悠久的傳統及獨特的美學魅力。...
遊春圖 (隋)展子虔作(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為展子虔的《遊春圖》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副非常重要的作品。說它重要,是因為這幅作品是山水脫離開人物畫的從屬地位,而獨立出來稱為單獨畫科的重要標志。在這以前,中國畫中的風景山水多作為畫中人物的環境背景來處理,而《遊春圖》則不是這樣。這幅畫作中的人物很小,大面積的是青綠山水,以表現自然景物,這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可以說是一個開端。 遊春圖(局部) 《遊春圖》雖然已經很古舊了,但依然煥發出富麗堂皇的光彩。儘管傳統的中國畫並不采用散點透視來創作,但是,隋唐時候的畫家們已經有了在畫面中將景物向遠處延伸的處理手法。作者留了大面積的空白,加上淡淡的渲染呈現出江水的樣貌,越遠越渺茫,越遠越模糊。畫面采用傾斜的對角線式構圖,主要景物安排在畫面的右上方,彎彎曲曲的河岸,層層的土坡,高聳的山巒和茂密的樹木。畫家采用渲染和平塗的手法,被稱為“空勾無皴”。畫家在一層一層平鋪的背景上點出了點點的綠色,在樹林之間隱現出建築的局部,有屋脊,有柱子,還有淡淡的淺顏色的圍牆。在低處的河岸上橫跨著一...
五牛圖 (唐)韓滉作(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說起唐代畫家韓滉的畫作《五牛圖》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它——人見人愛。顧名思義,《五牛圖》構圖簡單,設色不多,也没有復雜的情節,僅僅是畫了五頭健碩的牛,卻讓人一看就喜愛,讓人感受到唐代動物畫所具有的高超成就。《五牛圖》也是中國傳世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幅紙本畫作,它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歷史上的地位是不容低估。一般來說從魏晉到唐宋時期,畫家大多表現貴族人物生活,所流傳下來的比較確鑿可靠的花鳥畫作卻非常少,我們已知的有黃荃的《寫生珍禽圖》,那是黃荃畫給他的兒子黃居寶用作學畫畫稿。而《五牛圖》它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繪畫作品。 《五頭牛》畫作的構圖前后安排有序,章法有致。 五牛圖(局部) 第一頭牛皮毛深棕色,頭向左,鼻子上拴著環子,頭上系著紅繩,我們看到了一個側身的,身形沉穩的牛的形像。 五牛圖(局部) 第二頭牛造型有所變化,它皮毛淺黃色,回頭向后,舔著舌頭看著后面的三頭,使畫面有了啟承和呼應。 五牛圖(局部) ...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大量的繪畫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專門表現女性題材的作品,這些畫作為我們了解古代女子生活的真實狀況,提供了非常可靠而直觀的資料。唐代週昉創作的《揮扇仕女圖》就是一幅非常典型的表現唐代宮廷婦女生活的作品。 週昉是唐朝非常重要的人物畫家,但遺憾的是所留下來的可靠的作品幾乎没有。我們現在可以見到的,在印刷品中經常出現的傳為週昉的畫作共有3件,一件就是收藏在遼寧省博物館的《簪花仕女圖》卷,一件是收藏在美國納爾遜艾金森藝術博物館的《調琴啜茗圖》卷。另外還有一件就是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揮扇仕女圖》卷。週昉的這三幅作品都展現了宮廷婦女的貴族生活。 《揮扇仕女圖》長204.8厘米,高33.7厘米,畫幅中共畫了5組,13個人物。畫幅的引首有清朝乾隆皇帝收藏這幅畫作時題寫的“猗蘭清畫”四個大字。 揮扇仕女圖(局部) 第一段就是“揮扇”情節,宮中一位高等級的女侍者,頭戴襆頭,身穿紫袍束帶,她手持一柄比較大的淡綠色宮扇正在揮扇,為她身前的貴婦人消暑。這位女侍者面龐豐滿,表情端莊,身上的袍服繡有大團花,顯示了她的地位等級...
步輦圖 (唐)閻立本作(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至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將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讚普鬆讚干布,鬆讚干布派遣使臣祿東讚到長安城迎請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知書達理不避千難萬險,千里迢迢下嫁到了吐蕃,成就了唐代中央王朝和吐蕃政權的一段聯姻佳話。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為唐代畫家閻立本的畫作《步輦圖》,所表現的內容就和這個歷史事件有著密切的關系。 步輦圖(局部) 《步輦圖》為手卷式裝裱,畫幅橫長,畫面上人物眾多,一共畫了13個人物。它非常獨特,分成左右兩部分,右邊是以唐太宗為中心,唐太宗身形高大,頭戴襆頭留著絡腮胡子,魁梧的身材端坐在步輦上,手里扶著一個長方形的盒子,圍繞著他的是9名宮女,其中有兩名手里拿著掌扇,長長的長扇柄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唐太宗的位置正好處於這個三角形的中間偏右一點,這就自然而然地把看畫人的視線引向畫面的這個位置。也就是說,在這里唐太宗成了人物中的主角。週圍的宮女身形瘦弱曼妙,除了兩名掌扇的宮女以外,后面還有一名持華蓋的宮女,前后各有一名抬步輦的宮女。所謂“步輦”,是古代帝...
瀟湘圖 (五代)董源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的山水畫源遠流長,魏晉時期,山水畫就漸漸地,從人物畫的背景中脫離出來,形成了一個單獨的畫科。到了五代、兩宋時期,山水畫非常成熟,名家輩出。優秀的畫作也層出不窮。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山水畫史上的高峰。董源就是這時期畫家中非常傑出的一位。由於年代的久遠,流傳到現在的可靠的董源的畫作全世界的博物館收藏也不過五六幅。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瀟湘圖》是董源的非常重要的作品。 《瀟湘圖》高50厘米,寬141.4厘米,采用水墨和較淺淡的顏色完成。當我們在展廳中近距離地欣賞這幅畫的時候,畫幅平鋪展開,氣韻非常。 《瀟湘圖》是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所謂“瀟湘”指的是瀟水和湘江,這兩條江都是在湖南地區,屬於太湖流域,后來人們就用“瀟湘”指代湖南這一帶。《瀟湘圖》有可能董源在畫的時候就是畫的這一地區的景色,畫面非常的開闊壯觀。在五代北宋時期的流傳下來的絹本畫作中,這樣大尺幅的是非常少見的。俗語說“紙壽千年,絹八百”。紙張的壽命也就一千多年,絹的壽命也就是800年左右。因此五代時期畫家董源的巨幅絹本山水畫作能保留到現在是非常難...
紡車圖 (宋)王居正作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兩宋時候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形成了廣大的市民階層。在藝術表現上,也出現了很多反映市民生活,農村生活的風俗畫。傳為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然而《清明上河圖》是以全景式的構圖,以散點透視來展現汴河兩岸豐富的市民生活以及繁榮的市井街巷。除了這樣全景的表現方式以外,宋代還出現了大量的以特寫的方式,以一家一戶,一人一景的畫作來展現現實中的市民生活。畫家王居正的《紡車圖》就屬於這樣的一幅。 《紡車圖》長69.2厘米,高26.1厘米,雖然尺幅不是很大,但是繪畫非常精彩,而且也很有意義。作者以非常寫實的,特寫鏡頭一般的視角去表現一個農村的家庭,用精細的筆法表現出宋朝市民的樸素的勞動的生活場景。畫面上一共是四個人物,構圖分為左右兩大部分。 紡車圖(局部) 紡車圖(局部) 畫幅的左側畫著一位穿著樸實,身形消瘦的老婦人,她上身穿著白色的布褂,胸前的穿著暗紅色的兜肚,穿分腿褲,膝蓋還有一塊補丁,挽著袖子,正在繞線...
寒雀圖 (宋)崔白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在中國繪畫史上善於畫麻雀的畫家數不勝數,而崔白就是其中傑出的一位畫家。 崔白,字子西,安徽鳳陽人,生活於宋神宗時期,當他被召入北宋畫院做宮廷畫家的時候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了,但是皇帝非常看重他,而且很喜歡他的畫作。北宋的皇帝對崔白有一個特殊的要求“非禦前有旨勿召”。意思是說,不是皇帝親自下旨,别人是没有權利命令崔白畫畫的。可見崔白的畫作多麼受皇帝的喜愛。因此崔白留下來的畫作很少。除了這幅《寒雀圖》以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個大幅的作品叫《雙喜圖》,畫的是兩只喜鵲,樹下還有一只回頭的野兔,非常生動。 《寒雀圖》是絹本設色作品,裝裱成手卷。高25.5厘米,長101.4厘米。畫面没有用太多的顏色,也没有復雜的情節,而是呈現出一種以墨為主,兼有赭石色的色調,畫幅展開我們先看到的是乾隆皇帝,用宋代上好的金粟山藏經紙,題寫的4個字的引首“意關飛動”。 寒雀圖(局部) 寒雀圖(局部) 接下來就能欣賞到《寒雀圖》的畫心。畫幅構圖極其精妙,作者巧妙的把橫幅進行了...
寫生蛺蝶圖 (宋)趙昌作(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2009年11月17號下午,北京故宮博物院迎來了一位身份極為特殊的客人,這位客人就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他在政務之余到北京故宮博物院來參觀,輝煌壯麗的古代建築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臨走的時候,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鄭欣淼先生特意把一幅宋代繪畫的復制品贈送給他作為國禮,成為奧巴馬這次故宮之行的紀念。鄭欣淼先生送給奧巴馬的繪畫的復制品,就是傳為趙昌的《寫生蛺蝶圖》。 寫生蛺蝶圖(局部) 趙昌《寫生蛺蝶圖》是一幅花卉小景,構圖非常的舒朗,背景是大面積的空白,畫面上描繪的是初秋時節,土坡上生長著一層一層的花草、蘆葦,秋風吹過葉子變成了紅黃色。畫面主要描繪的位置在左下方,草叢中還點綴著白色、粉色的野花,原野中中寂靜無人,似乎聽到了颯颯的秋風聲。在這幅畫中畫家細致刻畫了4只昆蟲,其中一只是隱藏在草葉中的螞蚱。畫家畫得非常的清晰,昆蟲的薄薄的翅膀和堅硬的腿足,以及極細的觸須,都精彩地表現了出來。 寫生蛺蝶圖(局部) 畫面上還畫有三只蝴蝶。一只黑色的正在扇著...
宋徽宗趙佶不僅是一國之君,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在中外的歷史上,一個人又是帝王又是畫家,這樣的人太少了。據學者們看來,趙佶留下的作品還是很多的,《雪江歸棹圖》就是其中的一幅。這幅畫為長長的手卷式裝裱,畫面描繪江南的雪景,整個畫面的氣息空靈、通透、淡雅。 中國的文人藝術家對大自然都有著非常深厚的熱愛,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景物都被他們寫入畫卷。冬季的雪景也是藝術家們經常創作的題材之一。我們縱覽古代的山水畫,會發現表現雪景的畫作大多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敷粉法”,就是以白粉來表現潔白的雪花,白粉敷染在畫面上,借以表現晶瑩剔透的冰雪世界。一種是“借地為白法”,也就是用淡墨渲染水面、天空等大面積的空白背景,留出山石、草木、房屋等的位置。天空、水面被用淡墨渲染以后,呈現出淡淡的灰色,山峰、樹木、房屋上露出的紙絹的白色底子,看起來就像覆蓋了一層白雪一樣。這樣就形成了雪景。宋徽宗的這幅《雪江歸棹圖》就是以“借地為白法”進行創作的。當畫幅展開的時候,我們好像走入了一個抒情的帶有音韻美的冰雪世界。 從畫幅右側的起首處看過去,作者先描繪了雪覆蓋下的江河、遠山和近景的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