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任何一部解放軍軍史,戰場幾乎都是被重點描述的歷史場景。講述軍史,自然要描寫戰場,但要把軍史弄明白,就不能局限於戰場。正如英國歷史學家柯林武德認為歷史學之所以稱之為科學,是因為歷史學要弄明白人類的活動事跡,即事物運行的軌跡。了解軍史,還需把視角從戰場轉到會場。正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戰場的成敗往往由戰前的會議決定。
由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李峻教授主編的《勝會:戰爭年代的那些軍事會議》,聚焦1927-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上的重要會議,通過翔實的資料,以歷史紀實的輕鬆筆調,詳細地記述會議的來龍去脈,生動地再現了活躍在革命戰爭時期的一個個歷史人物,以及在歷次會議臺前幕后的一樁樁令人難以忘懷的往事。《勝會》一書凸現了重要會議的歷史“拐點”的特征,呈現了革命軍隊由弱到強、從苦難走到輝煌的歷史軌跡。
例如八七會議。黨中央的一個重要會議以開會的時間命名,這在中共的歷史上是少見的。對此,作者通過毛澤東的回憶,揭示了歷史背后的巧合。原來根據會議通知,此次中共中央緊急會議的召開日期是7月28日,可等毛澤東費儘週折趕到漢口的時候,已經是8月5日了。毛澤東本以為自己已經錯過了會議,没想到和地下交通員取得聯系后,才得知因為很多與會代表無法按時抵達,會議已經推遲到了8月7日。作者借此細節,既生動地說明了八七會議的特殊性,也很自然地展現了與會代表趕赴漢口參會的艱辛曲折。
另外,作者對於八七會議的描述,還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細節刻畫,比如與會代表的吃與住。武漢在全國是出了名的“火爐”城市,八七會議召開之時,正是酷暑季節。作者提到,為了保密和安全起見,代表們進入會場后就不能出去了,甚至連門也不能開。他們吃的是干糧,睡的是地鋪,如同在烤箱里。為防中暑,當時唯一的會議工作人員鄧小平,給與會者每人發了一包仁丹。在力能所及的情況下,鄧小平還儘可能讓代表們舒服一些,像代表們用以充饑的面包和稀飯,就是他和房子的女主人操辦的……鮮活的細節,引領著讀者重返歷史現場,體會革命艱辛。
歷史因情景而生動,因細節而完美。但在探討歷史問題時,人們往往又容易唿略細節,把本來生動豐富的歷史寫得十分干癟與蒼白,使讀者失去閱讀的興趣。因此,在進行黨史軍史研究時,既要注重宏大敘事,把歷史進程的主要線索描述清楚;也要重視歷史細節,努力挖掘,透過細節最大程度地再現歷史的真實,使讀者有親臨歷史現場之感。
對於人類的記憶而言,時間是一個永恒的對手。隨著光陰的流逝,很多往事會被我們淡忘。個人如此,群體更是如此。因此,我們需要歷史。歷史就是民族的記憶,只有銘記歷史,我們才能真正明白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的深刻歷史內涵。也只有歷史能夠告訴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處來又該往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