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是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被尊稱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中國的國寶”。榮譽滿身的季羨林,既不是世家子弟、也並不出自於書香世家。
1911年8月6日,季羨林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一個農民家庭。
因家境清貧,他上不起私塾。6歲以前,他一直在清平隨馬景恭老師識字。直到1917年,他離家投奔濟南的叔父,才得以進入私塾接受正規的教育。
季羨林先生之所以能獲得后人的敬仰尊崇,除了因為他淵博的學識,最重要的,是他的品格。季先生曾這樣評價過自己:“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没有丟掉自己的良知。”
二戰時期,國內政治局面一片混亂,人們生活窘困。學業有成的季羨林,不顧戰火和混亂,幾經輾轉取道,終於重回故土。在他心中,他有國才有家,才有根,落葉總要歸根。回國后,季羨林經陳寅格推薦,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了東方語文系並任東方語文學系主任。
季羨林曾說:“平生愛國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燒成灰,我也是愛國的。”求學清華時,他曾赴南京參加抗日的請願行列,並積極到農村去宣傳抗日愛國。
在《人生自在》這本書中,季羨林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人一生中最好的狀態,就是活得坦蕩、清醒、真實。
有人這樣評價季羨林:“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雲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
95歲那年,季羨林被評為“200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時,讚詞是:
“智者勇,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榮辱不驚。”
這段話實為季羨林一生的總括。季羨林的心思只在學問上,既不攀附權貴,也不追求名利,他執著於學術創新,在學術園地辛勤耕耘,每日清晨4點起床,伏案工作,十年如一日。
上世紀90年代里,三位親人接連病逝,季羨林自己也疾病纏身,一面是失親之痛,一面是病魔折虐,這樣的雙重夾擊下季羨林堅持創作完成了《糖史》等巨作,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中華發展做出了貢獻。
季羨林年老時,曾被年輕后生請教何為人生?季羨林告訴他:不完滿才是人生。讓我們一起走進季老不完滿的人生,體會他完滿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