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五歲誦六甲,十歲讀百家,十五學劍術。
我喜歡旅遊,經常帶著我的酒葫蘆,仗劍天涯。
我遊金陵,遊姑蘇臺,遊洞庭湖,下揚州,發白帝城,登鸛鶴樓,觀錢塘江,賞敬亭山,大千世界,我敢說我玩遍了。
我喜歡結交朋友,天南地北,五湖四海,都有我的朋友。
我把我寫的詩送給他們。
曾經,我寫過一句詩“山隨平野儘,江入大荒流” ,后來杜甫也寫了一句“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來向我致敬。
到了二十五歲,血氣方剛的我決定出去闖一闖,於是我“仗劍去國,辭鄉遠遊”。
二十六那年,我帯著自己的驕傲來到了揚州。
旅遊途中,我認識了好友孟浩然,就是那個讓我寫下“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中的孟夫子。
到了二十七歲,我娶了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
三十五歲那年,我在外旅遊的時候,偶遇了出獵的玄宗。我乘機獻上《大獵賦》。
那年我四十三歲,在皇帝身邊看起來好像是個紅人,但實際上我知道,皇帝只是把我當成了一個消遣解悶的侍從罷了。
最終,我還是離開了皇宮。
寶應元年,先皇玄宗走的那個黃昏,我想起了很多事。
我想起了當年的華清池旁,春風拂檻,清水芙蓉,貴妃醉酒,力士脫靴。
抬頭仰望星空,天上掛著的最亮的那一顆星星,也曾照亮過整個盛唐,我李白,足矣!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描繪了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表達的是思鄉之情。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唿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詩中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十分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 李白乘船將要遠行,唿然聽見岸上人們行走的腳步聲,有人邊走邊唱前來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厚。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詩人把遇赦后 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 融為一體來表達。 清晨 我告别高入雲霄的白帝城;江陵遠在千里 船行只伊日時間。 兩岸猿聲 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 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儘,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此詩表面是寫獨遊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則是詩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 鳥兒們飛得没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雲也不願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誰也不會覺得滿足。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大的敬亭山了。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此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讚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樂觀豪邁的感情。 雄偉的天門山被長江攔腰劈開,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 兩岸青山相對聳立著拔地而起,一葉孤舟從太陽旁邊飛速飄來。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此詩運用了極其誇張的手法,描寫了寺中樓宇的高,表達了古人對神靈的敬畏和高聳的廟宇工程藝術的驚歎。 山上寺院的高樓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樣子,人在樓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這里,我不敢大聲說話,唯恐驚動天上的神仙。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此詩是一首七言絕句,以高度誇張的藝術手法,描繪出一幅生動的山水畫。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首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全詩意境清朗優美,風致自然天成。 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不知不覺就到了渝州,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麼思念你啊!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儘,唯見長江天際流。 此詩是一首送别詩,雖為惜别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 在黃鶴樓下老朋友孟浩然向我告辭,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他要去揚州遠遊。 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儘頭,只看見長江浩浩蕩蕩地向著天邊奔流。
《關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閒。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將士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將士與妻子兩地相思的痛苦。 巍巍天山,蒼茫雲海,一輪明月傾瀉銀光一片。浩蕩長風,掠過幾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漢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戰匈奴,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很少看見有人慶幸生還。戍邊兵士仰望邊城,思歸家鄉愁眉苦顏。當此皓月之夜,高樓上望月懷夫的妻子,同樣也在頻頻哀歎,遠方的親人啊,你幾時能卸甲洗塵歸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