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覽
元朝末年,朝政敗壞,民不聊生。
浙江錢塘知縣施耐庵(1296—1370)替窮人伸冤,遭朝廷訓斥,於是辭官回鄉。至正十三年(1353),鹽民張士誠率眾起義,他敬重施耐庵的才華,再三邀請施耐庵當他的謀士。施耐庵抱著建設美好家園的願望欣然前往,為張士誠獻上了許多攻城略地的計策。張士誠居功自傲,親小人,遠忠臣,獨斷專行。施耐庵幾次勸諫,張士誠都不予采納。施耐庵又氣又惱,離開了張士誠,靠教書為生。
“水滸”即水邊的意思,有“在野”的含義。
《水滸傳》是中國最早的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體小說,講述了一個官逼民反的故事:不學無術的無賴高俅因為球踢得好,被皇帝封為高官。他倚仗權勢壓榨和迫害民眾,激起了民眾的反抗。《水滸傳》最為精彩之處在於對人物的塑造。全書重點描寫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雖然側重不同,但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脾氣性情各不相同,連大評論家金聖歎都讚美道:“《水滸傳》真是一百零八人,一百零八樣。”尖銳激烈的矛盾衝突,往往通過一個個場面展開,用一個個細節描寫,一步步地推向高潮,讓人讀來心潮起伏,大呼過癮。
《水滸傳》版本眾多,流傳極廣,對東亞各國的敘事文學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查看更多
聲音
269聲音
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