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覽
據殘卷所錄,原書采用朱、墨兩色分書。如藥名、各方前的“又”“又方”及分隔句段的圈點皆用朱色書寫。所載藥物按類編排,藥名下注藥性(溫、平、寒、冷),不注藥味;次載功效、禁忌及單方等,其間或夾有藥物形態、修治、產地等論述。有些藥條內容被“案”或“案經”字樣分作前后兩部分。
殘卷中的“案經”,在《證類本草》中均作“謹按”,一般認為此下文字系張氏增補。書中收載了不少當時本草文獻未載之食藥,如鱖魚、鱸魚、石首魚、胡荽、白苣、綠豆、蕎麥等。又記述了動物臟器療法和藻菌類植物的食療作用。所錄波斯石蜜、高昌榆白皮等,反映了亞洲中部地區使用食療品的情況。
在醋、楊梅等十幾種食療品的論述中,還涉及到食物療法的地區性。對某些食物的禁忌及多食、久食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時有記述。如雲河豚“有毒,不可食之,其肝毒殺人”;安石榴“多食損齒令黑”等。
還提出妊、產婦的飲食宜忌,以及某些影響兒童發育和不適宜小兒食用之品。
對食品衛生防護亦有相當認識。
《食療本草》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集古代食療之大成,與現代營養學的原理相一致,對我國和世界醫學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查看更多
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