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成語故事86個10 膾炙人口:古人最愛吃的食物竟是這個?
5min2022 OCT 13
詳細信息
Hello,歡迎來到今天的成語小課堂。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句古話叫“民以食為天”,這片土地上的人各個都是“吃貨”。不過,你知道戰國時期的古人最愛吃的是什麼嗎? 其實,古人和我們一樣,也愛吃肉,而且是切細烤好的肉,這就是“膾炙”。“膾”是指切細的魚、肉等食材,孔子就曾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糧食吃得越精致越好,而肉呢,則要切得越細才越好吃。在古代,生肉一般用火烤熟了吃,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而“炙”就是用火烤的意思。“膾炙”兩個字合在一起,我們簡單地理解為切細烤熟的肉就可以啦。 據說有一天,公孫醜在上課的時候問自己的老師孟子:“羊棗和膾炙哪個更好吃?” 咦,公孫醜怎麼上課不好好聽講,淨想美食啦?其實,公孫醜的提問是源於一件美談。 春秋時期,曾參(shēn)和父親曾點都是孔子弟子中的佼佼者,而父親曾點更是淡泊名利,向往與世無爭的生活,他的志向曾經深得孔子讚許。 曾點在飲食上有一種特殊的嗜好,尤其喜歡吃果實小而圓,色澤紫黑的羊棗。他的這個嗜好給兒子曾參(shēn)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親過世后,曾參因懷念父親而悲痛萬分,連父親最愛吃的羊棗,曾參見到了都不忍心吃。這件事在當時被儒家弟子爭相傳頌,曾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