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逍遙子 《菜根譚》有言:“處世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與人相處,事事相爭,絲毫不懂讓步,只會失了德行,傷了人心,從而兩敗俱傷,玉石俱焚。 其實,讓人便是讓己。處事退一步,待人寬一分,成就他人,也在成就自己。 讓人,是智慧 古語雲:“君子寧可欺,小人不可負。”與君子相處,要多讓一分,與小人相處,更要多讓一分。 唐朝大將郭子儀,戰功無數,被封為汾陽王。為此遭受了很多人的忌憚或嫉妒,更有甚至,故意散播流言蜚語來詆毀他。 一次,郭子儀帶兵出征,宦官魚朝恩派人掘了郭家的祖墳。郭子儀的手下得知后,很是憤怒,想去京城為他出口惡氣,卻遭到了他的制止。 怎料,郭子儀回京后,非但没有對魚朝恩以牙還牙,反而將責任全攬在自己身上,平靜地說:“臣常年帶兵在外,管教不嚴,手下的人不知毀了多少人的墳墓,如今自家墳墓被毀,怨不得旁人,皆是報應。” 此話很快便傳入魚朝恩耳中,魚朝恩深感慚愧,主動與郭子儀示好,二人的恩怨就此了結。 很多人秉著“不蒸饅頭爭口氣”的理念,凡事爭強好勝,最終卻害了自己。 其實,人生中有很多的溝溝壑壑,不必魚死網破,更不必橫衝直撞。與之浪費精力,爭個高下,只會將自己陷入困...
文/老子道德經 “獨來獨往,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曾經以為,一個人吃飯、購物、活動是一種孤獨,后來慢慢懂得,獨處的人,其實是真正了解自己需求的人。 人總要在人群中保持獨特的個性,擁有獨立的人格,彰顯不凡的氣度。要知道,和别人在一起,我們會處於社會狀態,只有獨處時,才能真正發現自己、認清自我、回歸自我。 耐得住孤獨,會讓一個人變得出眾。 孤獨讓人更加強大 楚王派人來請莊子出任相國,而彼時的莊子還在釣魚。 莊子給楚王的使臣講了一個故事:“我聽聞,楚國有一只活了3000歲的神龜,死后屍體被供奉在廟堂之上,受到朝拜。你認為,對於這只烏龜而言,是死后供人朝拜更開心,還是活著在泥漿里搖尾巴更快樂?” 使者回答:“自然是在泥水里搖尾巴比較自在。”莊子笑著說:“那麼諸位請回吧,我也想在泥水里搖尾巴。” 享受孤獨,就是不去犧牲自己的感受迎合他人。 有時候,心靈的自由,可以勝過他人口中的功名利祿。學會高質量的獨處,也是享受自己的人生。 高質量的獨處,是一種心靈深處的滿足和歡愉,他與物質無關,與利益無關,而是一種修行。 所謂“小隱隱於世,大隱隱於野”。最好的修行不是在深山古刹中,讓自己...
文/賢九 氣度變大,抱怨就少了;胸懷變寬,路就廣了;格局夠大,問題就消失不見了。 人生就像一臺電腦,要想活得自在,就要做到低內耗、高緩存、能升級。 低內耗 所謂人生困境,不過是你胡思亂想、自我設置的枷鎖。 人們總是對事情太過敏感,旁人的一句話、生活的一點難,心中就憋悶起來。於是,上演了太多“內心戲”,原地內耗,掏空自己。 同樣是面對困境,內耗和不內耗,生活有著天壤之别,沈從文夫婦就是如此。 沈從文有著文人的敏感和執著,他思慮較重,所以每一次人生變化,都讓他陷於苦悶之中,精神近乎崩潰。 不過,他的夫人張兆和,常勸他要看開些,不要想太多,不如去理個發或洗個澡,換換心情。沈從文卻說:“這有什麼用?”依舊沉浸在自己的悲苦中。 張兆和就簡單多了,她認真工作,把身上收拾干干淨淨,心情也總是很好。 她從來不糾結往事,也不把苦悶憋在心里,反倒是特别看重吃飯、洗澡這些重要的小事。在她看來,整理好了當下的生活,便能振作精神,邁步向前。 其實生活並不復雜,吃該吃的飯,走該走的路。正如《呂氏春秋》中提到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水不斷流動,才不會腐臭;門軸總在轉動,才不會被蟲蛀。 人也是如此...
文/洞見·安娜貝蘇 蘇軾曾在給弟弟蘇轍的信中寫道:“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見天下無一不好人。” 蘇軾一生朋友遍天下,落難時有人為他雪中送炭,風光時有人為他錦上添花。但他生命中所有珍貴的遇見,無一不是因自身而來。 《項塔蘭》中說:“命運使我和某些人相遇,一個接一個,從而讓我們知道可以成為,以及不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人生所有的遇見,都是和自己重逢。 賞識你的人,因才華而來 公元1057年,京師汴梁,文人聚集,熱鬨非凡。20歲的蘇軾隨父進京趕考。這一年,不喜舊文囉嗦陳詞的歐陽修主持會試,力圖變革文風。 宋代科舉,以貢考為常科,學子須作詩、賦、論各一篇。蘇軾應試,寫就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歐陽修讀完,讚歎不已。但因卷子密封,歐陽修懷疑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避嫌將文章評為第二名。 再考《春秋》對義,蘇軾得第一。發榜日,蘇軾中榜眼,依例要致書謝各試官。歐陽修閱畢大呼:“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被德高望重,滿腹經綸的歐陽修力薦,蘇軾一朝成名天下知。 歐陽修於蘇軾,是恩人,亦是知己。他帶蘇軾拜訪名公巨卿,絲毫不掩飾自己對蘇軾的推崇。蘇軾每有...
文/白楊 每個人的生活劇本不同,悲歡也不同,没必要去和别人比較,更不要仰望别人的幸福。 你所羨慕的風光背后 有你想象不到的滄桑 一條河的兩岸,住著一位農夫和一位放羊人。 放羊人每天看到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均有不同,覺得對方的生活很有意思。不像自己,養羊又操心又麻煩,一年四季没得休息。 而農夫看到放羊人時常追著調皮的小羊玩耍,走過山間聽到溪流,又踏著余暉哼歌走在回家路上,不像自己,面朝黃土背朝天,放羊人的生活也令農夫非常向往。 人來到這世上,總會有許多的羨慕。你羨慕我的自由,我羨慕你的約束;你羨慕我的車,我羨慕你的房;你羨慕我的工作,我羨慕你每天總有休息時間。 生活中,我們常常只看到别人的風光,殊不知,别人經歷了你未曾了解過的滄桑。 “戴上皇冠,必受其重;身在高處,必受其寒。”任何成功,都需要付出代價,承受漫漫長夜的踽踽獨行,才能迎來璀璨煙火。 面子有多風光,里子就要承受多少暗淡;人前有多輝煌,人后就要歷經多少挫折。 你所羨慕的美好生活 未必是你想要的歸途 一只烏鴉遇到了一只籠中的鸚鵡,烏鴉羨慕鸚鵡安逸,鸚鵡羨慕烏鴉自由,於是,兩只鳥便商議交換生活。 烏鴉得到了安...
文/國文 從小到大,我們習慣做加法,無論是什麼,總認為擁有的越多才越幸福。 其實不然,人生就像花草樹木一樣,需要用心維護、定時修剪,才能茁壯成長。 修剪欲望 蘇軾說:“君子可寓意於物,而不可留意於物。” 生活中的很多東西,我們可以寄托感情,但不能過分去關心留意。欲望積攢太多,最終反而會失去最在乎的東西。 聽過這樣一個寓言。有一只兔子十分喜歡月亮,在它的眼中,月亮的陰晴圓缺有著獨特的韻味。“神靈”知道了這件事,覺得這只兔子獨具慧眼,於是將月亮贈予了它。 之后,兔子每天晚上依舊會抬頭望月,可與以往不同的是,它的內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它開始覺得,月亮是它的私人財產,看待月亮的心情也没有了之前的純粹。於是變得患得患失,陰天看不到月亮時,它感到焦躁不安;滿月缺損時,它心痛不已。月亮在兔子的眼中再也没有了從前的韻味,反倒影響著它的情緒。 老子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欲望就像壓在身上的石頭,越多越會被它所累,錯失本該有的福氣。生命中的痛苦與掙紮,大多都是因為被外物所裹挾,忘記了初心。 所謂欲望,求的不過是身外之物。往后余生,學會修剪欲望,保持心靈的簡單與...
文/國文 老子曾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正所謂,靜水流深,人亦是如此,到達一個境界,便懂得沉默的智慧。 經歷的越多,越是成熟;越是成熟,越懂沉默。 成熟的人,話不多 《道德經》中講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智者從不多言,越是無知者卻更喜歡說長論短。 晚清重臣曾國藩在嶽麓書院讀書時,遇到一位脾氣暴躁的書友,不僅經常罵東罵西,還處處針對和刁難他。 曾國藩在窗前讀書時,書友罵罵咧咧道:“别在這里看書,影響了我的光線。”曾國藩不應答,只是默默挪到一旁讀書。 到了晚上曾國藩挑燈夜讀時,這位書友態度更是惡劣,諷刺曾國藩假刻苦,影響他人休息。曾國藩依舊没有言語,選擇躺在床上默聲學習。 到了放榜之日,曾國藩成功上榜,那位書友名落孫山,得知曾國藩中舉后,便挖苦諷刺:好風水都你占完了。 曾國藩得知后也並未辯解,依舊緘默,只專心做自己的事情。 古人雲:“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善良的人從不爭辯,巧言善辯者也並非善類。 做人,懂得適時沉默,不僅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遠大的格局。 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常言道:“稻熟低穗,人熟低聲。”成熟的稻谷總是低垂著腦袋,真正成熟的人往往懂得沉默寡言,從不張...
文/民生週刊 什麼樣叫見過世面? 顧名思義會想到林語堂先生所諷刺的社會俗氣:腰有十文錢必振衣作響,見到問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態,與朋友相聚便喋喋高吟其酸腐詩文。 其實不然,真正見過世面的人,見過自己、見過眾生、見過天地,反而没有任何的身份感。 有能力而懂謙卑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低為海,人低為王。水往低處流,能潤澤萬物,卻不爭不搶。見過世面的人,同樣也不會居高臨下。 孔子與眾弟子向東遊學途中,發生過一件事。 行至半道,一孩童立於路中,馬車夫大聲嗬斥,他依舊不避讓。孔子遂探身問道:“孩子,見了車馬,為何不避讓?” 孩童答:“此處有城池,城門已關閉,車馬如何過?” 孔子定睛一看,原來小孩用沙土石頭堆砌了一座城堡,栩栩如生。孩子又說:“從古至今,只聽說過車馬繞著城走,卻未聽過城池避讓車馬的。” 此話一出,孔子愕然,一時竟無言以對。於是,車馬皆繞“城池”而過。 隨后,孔子下車,邀孩童同車前行,才得知他是春秋時期莒國神童項橐。經過一路交談,他認為項橐確有過人之處,遂拜其為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越有能力的人,往往越做事低調,為人...
文/與文為鄰 《續資治通鑒》有言:“不怕念起,惟恐覺遲。”意思是說,不怕不好的念頭生起,只擔心自己覺醒得太遲。 好的人生,需要一次次掌控不好的念頭,而后又一次次地自我覺醒。 要想自我覺醒,就得不斷向內探索,養德精進,提升自己,活好自己。 一個成熟睿智的人,往往都懂得:自省、深耕、自愈。 常自省 《論語》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成熟的人,都懂得以人為鏡,善於向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用别人的毛病來反思自己。 年輕時的王羲之,曾有過一段頓悟覺醒的經歷。 王羲之熱愛書法,也很有天賦,但有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停滯不前,無所進步。 一天,王羲之觀摩了書法家張芝的作品后頓悟,張芝的作品,一筆一劃儘顯沉穩,飽含靜氣;自己的作品,一筆一劃異常浮躁,滿是飄唿。 此后,王羲之靜下心來,勤加練習,將自己的精氣神,灌注於一筆一劃之中。 最終,他突破了自己的瓶頸,成為了一代大家。 品德修養高的人,由此感悟,要常知驚恐懼怕,勤於修身自省。 簡言之,做人常懷敬畏之心,凡事自省自律,便能頓悟覺醒,趨吉避凶。 《中庸》中講:“內省不疚,無惡於志。” 向內自省,問心無愧,趕走惡念,德行就會日漸...
文/桃小煦 有句老話說得好:互相搭臺,好戲連臺;互相拆臺,一起垮臺。 誰的人生都不是一場獨角戲,每個人之間都相互連接,彼此依存。 聰明的人,彼此幫助,道路會越走越寬;弱小的人,相互拆臺,路只能越走越窄。 弱者拆臺 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没水吃。”格局層次越低的人,越是喜歡互相為難,彼此拆臺,最終一無所獲。 世間最愚蠢的人,便是見不得别人好的人,看見别人過得比自己好,便憤憤不平,心生嫉妒,一心只想把别人拉下。但這種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做法,只會導致兩敗俱傷。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踢貓效應”,指的是當弱者被欺壓時,會對比自己更弱的弱者發泄不滿情緒,由此形成的連鎖反應。最弱者往往要承受來自高端所有環節帶來的負能量。 由於滿腹怨恨,卻又找不到更弱的人發泄,他們往往會產生報復心理,不惜與欺淩者同歸於儘。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人與人之間一直在相互為難。 他們不曾想到,生命本就是一場因果關聯,無論好與壞,最終都會回饋在自己身上。 互踩的人,只會讓彼此寸步難行。 強者補臺 清代書畫家金農,被譽為“揚州八怪”之首。他不僅畫得一手好畫,詩詞上的造詣也頗為深厚。 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