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裂壇里的每個人都有個撞牆的夢想,想把金融和其他學科的界限撞開。
我們用另一種方法來解讀金融。不是用數學模型、經濟學理論,而是用社會人類學、文史哲、藝術…這些與“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識來解讀。
在科技和社交媒體將人們越來越“原子化”的今天,牆裂壇希望和你一起解除思想上的自我隔離,一起討論、一起解惑。
· 小跑對話·劉曉春,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最近,村鎮銀行出現了一些風險事件,也引發了對“村鎮銀行”這一類别銀行的發展現狀、方向的很多疑問。本期對話就村鎮銀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監管思路,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做出詳細解讀。· 對話文稿 ·小跑:首先想請您介紹一下村鎮銀行的歷史。據我所知,村鎮銀行在我國這麼多種類銀行當中,歷史並不算很長。如果我們以原銀監會發布的《關於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在六個省(區)農村地區設立村鎮銀行試點為起點的話,也就是2006年末,到現在也只有16年時間。您是如何理解村鎮銀行的歷史和背景的呢?劉曉春:在我們國家整個銀行體系中,村鎮銀行還有后面出現的民營銀行,可以說是歷史最短的,只有十多年時間。當初是為了支持“新農村”建設以及扶持農村中小企業和農戶,提出是不是應該有專門的金融機構去支持,這是設立村鎮銀行的背景。其實我當時就有一個感覺,設立村鎮銀行的邏輯並不很順,或者比較牽強。原來我們就有農村信用社,改革開放以后,原來農村信用社的定位就是為“農業、農民、農村”服務,為社員之間融通資金服務。但隨著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發展,關於農村信用社的改革究竟是堅持所謂“三性”(組織上的群眾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經營上的靈活性)為農村服務,還是應該走向商業化——始終是有爭論的。於是在爭論中,發展就一直在兩邊搖擺。在這種搖擺中,原來的信用社變成了縣聯社,縣聯社變成了農商行,甚至許多聯社並在一起變成大的農商行。最近有些地方還要把全省的農商行並在一起,變成一個大的省級農商行。這個過程中,農信社從最初直接為農民、農業服務,慢慢開始不斷往“上”走——離開了農村,離開了農民,導致大家覺得在新農村建設中似乎没有金融機構在為農民、農村、小微企業服務,於是開始有聲音要求成立新的村鎮小銀行進行服務。但我們可能没有去仔細研究:為什麼當初農村信用社會脫離農村?如果不想清楚這一點,農村信用社或者農商行到底怎麼改革,還是没有一個明確方向。比如一方面要求農商行不能離開縣,必須以縣級為法人單位,但同時又要成立新的村鎮銀行來為農村服務,這里本身就有一個矛盾。還有一個認知上的矛盾:似乎只有小銀行才能為小企業、個人提供服務,大銀行是不會的,所以要成立村鎮銀行。但是在成立村鎮銀行的時候,監管還是注意到了一些問題。金融有它的特殊性,所以在成立村鎮銀行的時候,往往要求現有銀行作為發起單位,然后引進其他資本,包括民間資本。小跑:剛才您提到一點,也是大家對銀行認知上的一個誤區——認為“大銀行”是不服務中小企業或者“大銀行”不在乎中小企業,這個認知可能始自2008年金融危機,也可能是銀行發展壯大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行為讓大家有了根深蒂固的印象,好像大銀行天然就不會服務中小企業。就算小銀行成立之初的目標是服務於小的實體或者農村,它依然會發展壯大或者產生更大“欲求”,一旦變成大銀行,可能又會遇到同樣的悖論。村鎮銀行成立的初衷還是很明確的:聚焦在小的村鎮。因此設立的門檻也非常低:在縣、市注冊,注冊資本不得低於人民幣300萬元;而在鄉、鎮設立,資本金只要100萬元。而且對所有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都放開。如果對比后來民營銀行設立動輒數億元的標準,村鎮銀行的門檻簡直太低了。可能正是因為設立門檻如此之低,它的發展速度也非常驚人,基本上三年之內全國數量就“破千”了。到2021年已經有1600多家村鎮銀行,基本上覆蓋了全國所有省份。這不得不讓人思考村鎮銀行的本質,或者它天生的使命、天然的定位到底應該是什麼?劉曉春:問到點子上了。我們原來的農村信用社目標是很清楚的,因為它是“合作制”,也就意味著不應該是“商業化”的或者不應該以“盈利”為目標,而主要是為社員在經濟活動中產生的金融、融資需求服務。如果它能夠安於這樣的定位,可能就不會有后面出現的這些問題。但是,我們正好又處在這樣一個歷史階段——經濟快速增長,經濟結構也在快速變化。如果所有的農村信用社都拘泥於原來的定位,可能也没辦法發展。比如,發達省份的鄉鎮企業發展商品經濟,原來社員小家庭農業幾乎是掙不到錢的;同時,信用社本身的經營模式也導致它不可能迅速擴大,便跟不上經濟發展速度。我們再換一個角度,從經營或者管理信用社的員工角度來看——原來“農信社”和“農行”之間,雖然是兩個所有制、兩個法人,但是它們之間是“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所以有的時候,干部會有一個通道,好的信用社主任、業務骨干可能就會進入到農行國有體制。如果我們不講信用社本身,只從個人角度來看,肯定是“人往高處走”。他/她會希望自己的身份能夠變成“國有機構”員工,信用社主任也希望能夠變成農行員工,比如原來縣支行的股長能夠當上農行副行長、行長。但如果...
又到了牆裂壇首席宏觀分析師做客的時間,不出意外肯定又到了聯儲會議和宏觀的重要節點。週三,6月15號,我們迎來了甚至可以說是本世紀標志性的FOMC會議。這次會議使市場嘩然,也讓我們給聯儲新貼了一個標簽,這個標簽到底是什麼?以及為什麼要貼這個標簽?本次鮑威爾的發言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點?未來預期是緩和了還是更悲觀了?以及香港的中資海外市場是否暗流湧動?文字稿:1.回顧本次FOMC會議小跑:我們首先回顧一下這次會議:l這次FOMC決定加息75個基點。如果非要給這次會議的決定加一個標志性描述,應該是:“首次偏離了本世紀以來聯儲每次加25個基點的傳統”、“偏離了上次會議設定的(也是市場默認的)50個基點的預設”、“近30年來,也就是1993年以來第一次加息75個基點”。l但也不能說是“驚天意外”:會議之前,5月份CPI通脹數字已經達到8.6%,已經超出預期,市場也有了新的預期。FOMC當天17家大型投行券商11個都猜75點。l本次聲明中的金句包括:鮑威爾說“預計加息75個基點不會成為常態”,“下次可能回到50或可能還是75”——態度看起來非常的不明朗。宏觀數據也有一些修正:今年的GDP的增速已經大幅下調到了1.7%,之前是2.8%。所以基本已經是一個“滯脹”的設定...
今天聊一聊元宇宙的陰暗面——元宇宙中的犯罪,簡稱“元罪”,以及由此引出的“虛擬世界安全感”問題。本期話題:1. “元宇宙性騷擾”、女性“在元宇宙里被摸”、在遊戲中盜竊、摧毀財產而被現實世界判刑的少年——發生這種事,我們覺得意外嗎?2.在元宇宙出現之前,就已經有了一個叫做“MUD(multi-user domains)”的“多用戶域”——這是30多年前最流行的虛擬社交空間。MUD空間里也發生過性和暴力行為。3.元宇宙的沉浸感更強?在web2.0和文本時代似乎很難有“摸”的舉動。4.安全感:虛擬身份和現實身份在多大限度上能被區分?5.技術能解決嗎“元罪”嗎?6.一個哲學問題:為什麼在遊戲里殺人没有感覺,但虛擬戀童癖、虛擬性侵犯就不行?虛擬殺人和虛擬戀童癖之間有什麼道德差異?7. “人格權利”:元宇宙里的你是你嗎?我在元宇宙里的簽名有法律效率嗎?我的化身和舉動能作為呈堂證供嗎?8. Crypto和元宇宙里的財產安全問題:和現實世界有何不同?文字稿詳見《牆裂壇》微信公眾號《文理兩開花》是文科生思維和理科生思維在科技、經濟、文化、哲學、貨幣、數字資產、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當下的時代精神是“混沌”,我們試圖在混沌中尋找秩序。微信學習室:請添加壇子...
今天全部都是靈魂拷問。拷問的對象是web3,或者是一個以web3為代表的新的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發展趨勢的必要性、和底層邏輯。我們在決定話題的時候,並没有想到今天涉及到的一些點,都和V神最新的文章《尋找web3的靈魂》相得益彰。大家也是心有靈犀吧。所以我們用《文理》的獨特方式,來討論這個當下最大的筐:web3的底層邏輯。只有對底層邏輯有了共識,我們才能看清楚它的發展方向,甚至自己在其中的定位和機會。而不會人雲亦雲,但依然不知其所以然。· 本期提綱·1. 坊間各大門派梳理——“Web3”還是“Web3.0”?2. 為什麼需要Web3?3. Web3 的底層邏輯——“價值主張不可能三角”4. Web3的運營邏輯——“平行世界之橋”5. Web3的未來——Vitalik “Decentralized Society: Finding Web3’s Soul”《去中心化的社會 —— 尋找Web 3的靈魂》6. 區塊鏈上的“非金融化應用”和“非資產化應用”— End —主播 | 肖小跑 嘉賓| 王瑋編輯|壇子壇友群:請添加壇子微信(BKsufe)
又到了復盤聯儲的時候,再次請來牆裂壇“聯儲首席評論員”——鄭朗老師,給大家解讀並分析最新聯儲動向。現在的時點非常詭異。距離我們上次解讀已經過去了兩個月,宏觀又遇到了很多新情況。包括:天啟四騎士中依次登場,戰爭,瘟疫和封城,以及饑荒——我們看到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和秘魯民眾對高價食品和能源的抗議。也看到了聯儲的內心掙紮,開始左右為難,鷹鴿互搏。今天就來分析一下聯儲態度的變化。本期提綱:1.你感覺到了Fed對美國通脹、經濟基本面的“鷹鴿互博”嗎?l從三月開始,聯儲高官傾巢而出,輪番發表鷹派言論。l5月初會議之后,聯儲大碼加息塵埃落定,鮑威爾堅決地表示多次加息50點仍會發生,但是“暫時看不到加息75點的必要”:1)聯邦基金利率上調50點至0.75-1%區間。2)將在未來幾次會議上討論加息50點的可能性。3)FOMC暫時不積極考慮加息75點的選項。在縮表上,1)今年六月正式啟動縮表程序。2)最初三個月縮表規模上限設在475億美元(300億國債及175億MBS),三個月之后將上限加倍至950億美元(600億國債及350億MBS)。3)不在市場上拋售資產,通過停止對到期債券再投資來緩慢縮減聯儲資產負債表。——美股卻大漲。難道最“鷹”的時候已經過去?lFOMC...
今天聊一下穩定幣。對很早就接觸加密貨幣的小夥伴來說,已經不是新鮮詞。但對於非加密領域、尤其是非金融領域的小夥伴,大概率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不知其然。所以今天干脆來一次全面梳理:從穩定幣小歷史開始,追溯它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為什麼會出現?以及后來衍生出的各種類别——我們談論的時候,到底在談論哪一種穩定幣?還會討論到上次“穩定幣”熱潮和這一次(比如terra/luna為代表)有什麼不同?“靠算法穩定”結構內在的“龐氏因素”,在“舊時代”和“新時代”有什麼不同?以及最重要的:在web3和虛擬經濟時代,什麼才是一個好的穩定幣結構?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本期提綱·1. 穩定幣小歷史:為什麼會有“穩定幣”?當我們談論“穩定幣”的時候,究竟在談論什麼?2. 討論“穩定幣”之前,要先明確什麼是“穩定”?怎樣才算“穩定”?3. 穩定幣的“穩定“概念,來自於它為什麼被人們接受為其他資產的計價單位,“算法”能起到類似作用嗎?4. “穩定幣”分哪幾種?穩定幣的“穩定”來源是什麼?5. 上次“穩定幣”熱潮和這一次(luna為代表)有什麼不同?(“靠算法穩定”在“龐氏1.0” vs “龐氏2.0”時代的區别)6. 成百上千的算法穩定幣,為什麼只有Terra...
今天的三個AMA問題是我們在群里投票收集的結果,借著這些問題,我們分别討論了:“貨幣背后的錨”到底應該是什麼?數字資產是“空中樓閣”嗎?它和歷史上發生了無數次的“空中樓閣”式金融泡沫有什麼不同?還有過去一年從“flight to yield”,“flight to quality”,再到現在“flight to safety”的逐漸趨冷的NFT市場,未來會歸零嗎?1. 第一個問題是在《“金融巨變”引發布雷頓森林3.0時代提前到來?》一期中衍生出來的:“石油買賣支付結算用美元”跟“美元發行錨定石油”有什麼區别?實際操作中,美元是怎麼“錨定”石油的?Will:以往所謂“美元之錨是黃金”——也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時的錨定模式,其實是一種“供給側的錨定”。這不難理解:世界上有多少黃金,你就能發多少美元——無非是一個所謂的“貨幣乘數”。雖然貨幣乘數理論並不那麼正確(細節以后再聊)。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后,又來到了“石油美元”時代——也就是石油的交易必須用美元來結算。這對於美元又意味著什麼?其實是通過這種方式創造了對美元的需求,這一點非常重要。說起來似乎很好理解,但當時想達成這個目標,確實需要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說服中東那麼多國家去接受。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Lib...
首先想給上海的小夥伴們打打氣。這些天我們和大家一樣很心塞,區别只是没有挨餓而已。雖然這期節目上線的時候,希望情況已經變好了;但在當下,也只能說:如果不知道該相信什麼,那就相信時間——時間會治愈一切。今天幫大家轉移注意力,討論一個稍輕鬆的話題:“運動 + 賺錢 + Web3”。今天話題所代表的現象,是“瑋式耗散理論:模因+結構”的一個很好案例。小跑和王瑋(Will)老師一起對StepN這個新生事物做個案例分析。(本期節目討論內容和具體項目没有關系,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 本期提綱·1、親測StepN的體驗:跑步狂人和交易員心里驅動的巨大差異2. 用“瑋式耗散理論”來分析StepN的“模因”和“結構”——它是一個“可持續的旁氏結構嗎”?3. 什麼是“雙模因”?“運動”和“賺錢”:那一個才是可持久的“強模因”?4. 什麼是“正負反饋平衡結構”?5. 在Web3.0領域“成本暴露”的必要性6. StepN是Web3產品,還是融入了通證經濟模型的Web2產品?· 本期延伸閱讀·《迷因機器》(The Meme Machine) by蘇珊布拉克莫(Susan Blackmore)“Strava藝術”:用運動路線創作的“GPS Doodle”。藝術家先設計一條路線、然后騎車、再把運動軌跡上傳到Strava——一張張“運...
· 《文理兩開花》主播·肖小跑:《羊群的共識》作者,金融行業從業者及連續創業者,播客《牆裂壇》主播,公眾號“肖小跑”主理人。王瑋:數學和計算機學霸,兼通技術與金融。若干年前“all-in”區塊鏈領域,成為區塊鏈行業知名意見領袖之一。“智能合約”這四個字似乎也是個“模因”了:這是一個在金融科技業界、甚至所有和科技、數字化相關行業中都會聽到的概念——一個“聽起來很厲害但並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或者“不知道厲害在哪兒”的模因,反正這四個字代表了“科技進步”,都“智能”了還能不厲害麼?但它到底是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迫切需要智能合約專家用小白和文科生都能聽懂的語言來除魅。正好最近在現實世界的金融市場上,也發生了幾件有趣的事:俄羅斯債券違約、還有金屬市場上的“鎳逼空事件”——所以我們干脆做一個案例分析,現場來看看智能合約到底能不能解決這些現實世界中頭疼的問題。· 本期提綱·1、365度全景式“除魅”智能合約:它到底“智能”在哪兒?是一段代碼?一份合同?還是一個機器人?2、它只能解決虛擬世界的問題,還是也能用於現實世界?3、俄羅斯債券違約:如果用了智能合約,結果會不同嗎?4、如果主權債放在智能合約上會不同嗎...
· 小跑對話·王瑋,區塊鏈資深從業者。今天討論一個關於“巨變”的話題。更具體一點是金融體系內的“巨變”。但這其實有點“狼來了”的感覺。因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句話我們已經聽了很多年,自從“好朋友翻臉”、“自力更生”的那個moment開始,后面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就一直没斷過——百年不遇大疫情,俄烏戰爭——真真是天啟四騎士依次出場。但這好像也挺符合歷史規律的。據史料記載,人類很多時候都是“在麻木中完成巨變”。一戰之前也是一個“麻木”、“夢遊”、“不確定”和“迷惘”的世界:没有權威,没有信仰,也没有一個絕對可以相信的“真相”來源,又找不到一個新的世界準則。就這麼夢遊者夢遊者,突然有一天,就被一棒打醒了。今天的“巨變”討論落在金融市場、全球金融秩序、加密貨幣、甚至是新的貨幣秩序——它們是不是也要在“麻木中完成巨變”?由於話題太大,我們分成了幾個部分:先從最近的宏觀變化開始、再到地緣政治引起的貨幣秩序、金融秩序的變化;最后瞄一眼美國正在做的“準備”,以及加密貨幣和新技術會給這次帶來什麼“不一樣”的因素?· 本期提綱 ·1) 當下宏觀可以類比2008?還是2020三月?俄烏只是新一輪導火索?2) 虎年之后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