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日,美國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宣布成立“美國黨”,並回答網友“明年新政黨將參選”。隨后,馬斯克揭開了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鬨翻的原因。 據環球網援引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道,有網友向馬斯克提問稱,是什麼原因讓他對特朗普“由愛轉恨”,馬斯克回答:“(特朗普)將拜登時期已處於瘋狂水平的2萬億美元財政赤字擴大到2.5萬億美元,這將使國家破產。” 馬斯克在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支持現任總統特朗普和共和黨,但近期與特朗普政見分歧嚴重。兩人之間的“口水戰”激化。 馬斯克與特朗普近期就“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產生分歧。6月3日,剛離開美國政府效率部負責人崗位的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抨擊特朗普政府力推的大規模稅收與支出的“大而美”法案“令人作嘔”。 馬斯克當天還發文:“國會正在讓美國破產。”“這將使本已巨大的預算赤字大幅增加至2.5萬億美元,並給美國公民帶來難以承受的債務負擔。” 美國國會眾議院7月3日下午以218票讚成、214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了總統特朗普推動的“大而美”法案。該法案已於本月1日獲參議院通過。美國國內擔憂該法案將進一步加劇美國財政赤字與債務風險。 法案簽署成法的幾個小時前,馬斯克再次在社交平臺...
7月1日,泰國憲法法院決定受理對總理佩通坦的彈劾請願並暫停其總理一職。根據憲法法院聲明,憲法法院決定佩通坦暫停行使總理職權,直到作出裁決。佩通坦被停職后,泰國副總理兼交通部長素里亞·莊龍琅集出任看守政府總理。 執政時間不滿一年,佩通坦這位泰國史上最年輕總理為何突遭停職? 佩通坦出生於1986年8月,是泰國前總理他信的小女兒。她是泰國歷史上第二位女總理,也是泰國最年輕的總理。2024年8月16日,泰國國會下議院舉行特别會議投票選舉新總理,為泰黨黨首佩通坦獲得過半數議員支持,當選泰國第31任總理。 佩通坦執政危機的根源是泰柬邊境的軍事衝突。今年5月28日,柬埔寨和泰國軍隊在邊境爭議地區發生短暫衝突,交火持續約10分鐘,1名柬埔寨士兵在衝突中死亡。 邊界爭端導致泰柬兩國關系緊張,佩通坦和柬埔寨首相洪瑪奈5月29日均表示,不希望衝突升級,將通過對話緩和邊境緊張局勢。 然而,6月中旬,佩通坦同柬埔寨參議院主席洪森關於泰柬邊境局勢的一段通話錄音流出,在泰國引發爭議。 據參考消息報道,柬埔寨和泰國媒體公布的一段佩通坦和洪森通話錄音顯示,佩通坦語氣柔和,尊稱洪森為“叔叔”,自稱是“侄女”。而且在與洪森的對話中,佩通坦將泰國軍方將...
本月中旬,特朗普集團高調宣布進軍手機市場,推出一款售價499美元的智能手機,並宣稱這款手機由“美國制造”。不過近日美國媒體發現,該手機官方售賣網站上“美國制造”的描述已被刪除,變成了“在美國本土誕生”。 描述之變,背后自有蹊蹺。美國唯一本土手機制造商Purism的CEO托德·韋弗就毫不留情地指出,這款總統牌手機實是由一家中國公司生產的。 不得不說,在賺錢方面特朗普家族是專業的。這款“T1”手機通體金色,鐫刻著美國國旗圖案,屏幕上顯示特朗普的標志性競選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該公司還推出了每月47.45美元的服務套餐,以“致敬”特朗普的兩屆總統任期。特朗普次子埃里克宣稱,這款手機和移動服務旨在呼應特朗普“振興美國制造”“提高美國就業”的政策方向,“我們要讓美國人為美國人制造手機、提供服務,我們要超越同行,顛覆行業!” 設計元素指向明確,廣告文案情緒拉滿,就差說“不買不是美國人”了。要知道,上個月特朗普還在社交媒體上威脅蘋果公司,要求其在美國銷售的iPhone必須“本土制造”,否則將面臨25%的關稅懲罰。響亮的政治口號下,一邊勒令其他公司“回流”,一邊自己玩起了“貼牌生產”“暗度陳倉”,這一手真是絕了。 特朗...
6月25日,北約峰會上的“叫爸爸”事件迅速引爆全網。 當時,美國總統特朗普把以色列和伊朗近期的衝突描述為“倆孩子打架”:“他們打得昏天暗地,誰也攔不住,不如讓他們打兩三分鐘,然后就容易勸開了。” 北約秘書長呂特趕緊接話:“這時候爸爸(Daddy)就得說點狠話。”特朗普在被記者問到被叫爸爸一事時,又得意地重復呂特的話:“爸爸,你是我的爸爸”。 顯然,特朗普在占呂特“便宜”的同時,也已經帶入了“Daddy”的角色之中。 那麼,什麼是“Daddy”?為何這個詞在此刻以這種方式“出圈”?特朗普僅僅是在開玩笑嗎? 眾所週知,“Daddy”是“father”的昵稱,就像“爸爸”之於“父親”。該詞屬於兒童語言範疇,自帶一種親密感和情感溫度,用來表現父親溫和親切的形象。一般來講,當我們說出“Daddy”時,總會想起童年和家庭,感到安全和溫暖。 但在英語的使用中,“Daddy”的意義也逐漸復雜化。在英語俚語中,它多指“金主”“老板”和“保護者”,並且成為氣場、魅力與權力的代名詞。 從歐美的亞文化角度來講,該詞也常常含有崇拜和臣服的意味。也就是說,在特定語境下,當一個人稱呼不是自己父親的人為“Daddy”時,他也就出讓了自己的某些權力,而...
當地時間24日,伊朗和以色列宣布正式停火。令人意外的是,伊朗、以色列和美國三方都宣稱本國在本輪衝突中“大獲全勝”。 一場戰爭究竟如何實現了“三贏”?伊朗認為自己抵禦了美國和以色列的入侵,堪稱勝利;以色列和美國則認為重創了伊朗的核能力和戰略反擊能力,更堪稱勝利。但表面上的皆大歡喜,難以掩蓋戰爭的悲劇。即便按保守統計,本輪以伊衝突也造成超600人死亡、8000人受傷,其他經濟損失不計其數。更何況,所謂“正式停火”也只是權宜安排,並没有直面和解決當前伊朗和以色列兩國的根本矛盾與分歧,也没有對后續的和平談判與對話做出任何規劃。衝突的陰雲仍然籠罩在兩國人民頭上,稍有火星就會再度引爆。這樣的“贏”,除了荒誕還是荒誕。 “贏學”蔓延,某種程度上,是在美國政府帶動下,全球政治回避問題風氣甚囂塵上的表現。具體到以伊衝突,“贏學”似乎讓當事國忘記了衝突的產生原因與現實惡果。以色列屢次軍事冒險主義行動,也是在建國以來“戰無不勝”的神話激勵下,自以為可以用武力和情報手段解決一切衝突。這時的“贏學”,只會進一步助長極端民族主義情緒,讓社會氛圍變得愈加盲目自大。 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民的極端不公正待遇,是以色列與伊朗...
6月26日,第十六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國家會展中心(天津)落下帷幕。本屆論壇主題為“新時代企業家精神”,吸引了來自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800名嘉賓參會。 論壇期間,長安街知事專訪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請他就全球經濟、前沿科技、中美關系等問題分享見解。 黃益平表示,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發生時,中國都離前沿非常遙遠,但這一次浪潮人工智能技術,中國是有可能站在最前沿的。 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美國 本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知事在多個分論壇中聽到了一個高頻詞:“不確定性”。與會嘉賓以此來描述當前籠罩全球經濟的重重迷霧。 黃益平指出,經濟學里常說“壞的政策很不好,但不確定性更糟糕”——面對不好的政策,市場主體有可能通過降低成本等方法來緩解或規避衝擊;但面對一個不確定的外部環境,市場主體主動作為的空間就比較小,因為不知道下一步會是什麼樣的。 黃益平認為,今年以來,經濟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是美國的對外經濟政策,尤其是此前變幻莫測的關稅政策。特朗普政府的決策帶有強烈的特朗普個人色彩,而特朗普本人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不可預測”、二是“商人思維”。 黃益平坦言,此前一些同行曾提出特朗普不可預測...
據央視新聞援引伊朗媒體25日消息報道,上週在以色列空襲中受重傷的伊朗高級軍事指揮官阿里·沙德馬尼已經殉職。 伊朗新聞電視臺報道,哈塔姆安比亞中央總部當天宣布,其指揮官沙德馬尼在受傷數日后不治身亡。哈塔姆安比亞中央總部隸屬於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部,負責指揮聯合作戰。 報道說,沙德馬尼的前任吳拉姆-阿里·拉希德13日淩晨死於以色列空襲。 以色列軍方17日說,以軍根據精確情報和16日夜間“突然出現的機會”,空襲了伊朗首都德黑蘭市中心的一個指揮中心,打死沙德馬尼。以軍稱他是“戰時參謀長、最高軍事指揮官、與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關系最密切的人物”。 以色列13日淩晨起對伊朗多地發動大規模空襲。作為回應,伊朗向以色列境內不同目標發動多輪導彈和無人機襲擊。24日,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在致伊朗人民的公開信中表示,這場由以色列挑起、持續12天的戰爭宣告結束。 另據新華社消息,2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荷蘭海牙出席北約峰會后舉行記者會,稱美國與伊朗下週將舉行會談,並可能簽署一項協議。 特朗普說:“我們下週將與伊朗進行會談,也許會簽署一項協議。”但他同時表示,他認為這項協議並非“必要”,但美方核心訴求依然是不允許伊朗擁有核...
你是一名求職者,面對屏幕正襟危坐,準備開始“自我推銷”,屏幕那頭的“面試官”卻不是人,而是AI。 聽著你的回答,“他”面帶微笑、不住點頭——只不過是以固定頻率。你要時刻直視“他”的眼睛,否則就會被反復提醒;你要調整好語速、語調、表情,以防被“他”扣分,折戟在進入真人面試環節之前。 以上場景,是否有種荒誕感? 年輕人求職應聘時的第一道關是“冰冷無情”的AI,這事兒在如今已不稀奇。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顛覆性潛力重塑各行各業,企業將人才評判的權杖越來越多地交予算法,用設置好的程式評估心理、解讀性格,篩選每一位求職者。 毫無“活人感”的AI面試,在社交平臺上被“吐槽”連連,青年群體的擇業焦慮也更加明顯:如果AI已經能決定求職者的去留,辛苦應聘是否還有意義?許多工作,究竟是否還需要人來完成? 這樣的焦慮十分合理。教育部數據顯示,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已連續4年超1000萬,且逐年持續增長。求職成為又一個硝煙彌漫的“戰場”,許多崗位要提前一年甚至更久實習,以獲得應聘的入場券。 AI對就業市場的衝擊加劇了這份焦慮。“虛擬現實之父”傑倫·拉尼爾曾生動比喻信息洪流:“就像你跪著種下一棵樹的種子,在還没來得及抬腳...
6月25日,北約峰會剛剛在荷蘭海牙落幕,就因為一場“爸爸事件”衝上了輿論熱搜。 據@CCTV國際時訊消息,根據峰會宣言,北約成員國領導人決定在2035年前將年度國防開支提高至國內生產總值的5%。不過,美國總統特朗普聲稱,美國無須遵守5%的目標,但同時要求其他盟國必須履行義務。 但就在這個被媒體稱為“北約使出渾身解數讓特朗普高興以維持聯盟團結”的場合上,氣氛突然變得微妙。 特朗普當眾宣稱:“他剛才確實很親熱地對我喊‘爸爸’,他說,‘爸爸,你是我爸爸。’” 這位“他”,正是現任北約秘書長、荷蘭前首相呂特。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認親”發言,呂特連忙澄清:“我没叫他爸爸。” 據報道,特朗普在和呂特對談時表示,以色列和伊朗不會再打了,他們已經打夠了。就像學校里兩個孩子打架,打得不可開交時,你根本攔不住。讓他們先打兩三分鐘,反而更容易拉開。 呂特接著說,“這時候爸爸就得說點狠話了。” 特朗普表示同意,他說,“確實得說狠話,偶爾還得蹦出幾個‘特殊詞彙’”。 在隨后召開的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特朗普,“您的朋友,北約秘書長呂特,他剛才稱您為‘爸爸’,您是否將北約盟友視為孩子般的存在?” “不,我覺得他喜歡我...
以伊數日衝突導致中東局勢高度緊張,如今,“正式停火”尚不時被新的轟炸聲打破,情況依舊嚴峻復雜。 此番事態中,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存在感極強——從聲稱完成對伊朗核設施的成功襲擊,到聲稱以色列和伊朗已就“全面徹底停火”達成一致,里里外外透著親身“下場”的自得與滿意。 以伊局勢仍然存在變數,不過回望特朗普對於此戰的態度,儼然與之前的表態很不一樣。在競選舞臺及其第一任期,他多次譴責美國對伊拉克、阿富汗和其他中東衝突的介入,並再三承諾要終結美國在中東的“永久戰爭”。在5月發表的沙特公開演講中,特朗普還再次抨擊此前美國政府在中東的霸權干涉行徑及其危害。 那麼,言行不一、前后矛盾,又是為何? (一) 早在第一任期,特朗普就表現出對以色列的堅定支持,堪稱美國中東政策的“破局者”。 2017年12月6日,特朗普在白宮宣布,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將把美駐特拉維夫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雖然美國在1995年就通過“耶路撒冷使館法案”,規定美國大使館必須從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除非總統每六個月簽署一道豁免令,聲明此事必須由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決定。然而克林頓以來的所有總統都選擇簽署豁免令,唯有特朗普采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