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傳音,見字如面
打開一封封藏在歷史深處的家書
感受到的不僅是父母對子女深沉的愛
更是他們對后代成人成才成事的囑托
他們想把自己一生的經驗教訓說給孩子
希望幫助他們少走彎路、過上好的生活
跨越千年,我們從歷代名人書信中精選出30多位名人的100封家書,諸葛亮、陶淵明、蘇軾、王陽明、曾國藩……這些歷史上的領軍人物,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模式和精神風貌。名人也是凡人,褪去光環,他們在家書中展現出有血有肉、有溫度有性情的一面,留下了只說給孩子聽的生命哲學和教子智慧。
個性化的教養指南
一切傑出都源於教養,在家書中我們能讀到:
南征北戰的曹操如何培養出四個文武出眾的兒子
深謀遠慮的諸葛亮如何用一封家書保兒子一生平安
曾國藩家族如何在200年間出了240多位傑出人才
一封封家書就是一個個視野廣闊、見地豐富的教養指南
精粹化的思想智慧
在家書中他們的心路歷程一點點顯露:
一代帝王劉邦臨終前向兒子懺悔了什麼
在官場上被一貶再貶的蘇軾到底如何保持豁達
歷經五次恥辱的曾國藩如何一步步完成升級之道
一封封家書就是一篇篇有靈魂有體溫的人物歷史
中華歷代的家書家訓是中國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也是傳統文化當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剛剛開始接觸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就會聽到很多有關於教育子女的小故事,比如孔子庭訓、曾子殺豬、孟母三遷、歐母畫荻、還有嶽母刺字,這些都體現了中國人對家庭教育、子女教育的重視。不過在最開始,這種教育形式往往停留在口耳相傳的階段,並没有什麼系統的、翔實的、專門的文字記載。 家訓中的真知灼見 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家訓是週公家訓,他是週武王的弟弟週公專門寫給自己兒子伯禽和侄子週成王的。《史記》上記載,“恐成王壯,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可以說週公對成王和伯禽的諄諄教誨,開啟了中國古代家訓之先河。 從整體上來說,中國古代的家訓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家範,這個範是規範的範,這一類文本的特點就是專門為教育子女而寫的,體系比較完整,內容比較豐富,概括的面也比較大,一般來說文字也會多一些。在這方面比較典型的有李世民的帝範、康熙的康熙庭訓,這是帝王家範;還有中國歷史上名臣所做的家範,最典型的有司馬光的家範,有曾國藩的家訓,還有學者所做的家範,比如朱熹的家訓,最有代表性的是《顏氏家訓...
說到家書這個話題,很多人首先會想到《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家書》里確實有很多修身養性、為人處世、選人用人、治國治家的經典智慧,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今天我們來講一篇曾國藩寫給兒子的家書。 一封信中的遺囑 這封信寫於鹹豐十一年的三月,也就是公元1861年,這一年可是一個不平靜的年頭,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俄羅斯廢除了農奴制,鹹豐皇帝去世了,慈禧聯合恭親王發動了辛酉政變,在這一年曾國藩也經歷了自己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上半年祁門大營被數次圍攻,幾乎不得脫身,而下半年湘軍攻克安慶,一舉扭轉戰局。 我們講的這封信就是寫於上半年曾國藩的祁門大營被圍攻,內外交困之時。1861年3月,太平軍連續對祁門大營發起進攻,並且多次挫敗湘軍的抵抗,前鋒一度抵達離祁門只有20多里的地方,當時曾國藩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身邊只有3000多兵馬。此時50多歲的曾國藩陷入了悲觀和絕望當中,在日記中他是這麼寫的,“是以憂灼特甚。夜,竟不成寐,口苦舌燥,心如火炙,殆不知生之可樂、死之可悲也”。而且他在給兒子的信中也寫到了“此間局勢危急,恐難支持”。 也就是說50歲的曾國藩已經做好了死的準備,在這樣的形勢、這樣的心情之下,他給自己的兩個...
今天我們要講的一篇文章是曹操的《諸兒令》。這篇文章在《曹操集》當中可以查到,它不是以家書的形式出現的,而是以正式的公文“令”的形式出現的,這種形式更權威、更有約束性。這樣的形式本身也體現了曹操對子女教育這個問題的重視。 有人就評價了,你看曹操這個人陰險狡詐、心狠手辣、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而且,他一天到晚南征北戰、東擋西殺,喝酒作詩、娶美女。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卻從來没有耽誤子女教育。你看人家兒子,要文的有曹植七步成詩;要武的有曹彰橫掃北方;搞管理有曹丕知人善任;做奧數有曹衝什麼題都會做。所以曹操在子女教育上一定有一些獨特的心得、獨特的體會。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派哪個兒子去鎮守軍中要地,這是個大問題 咱們就從《諸兒令》這篇文章入手,這個文章很短大概分成兩個小段。第一段是這麼說的,“今壽春、漢中、長安,先欲使一兒各往督領之,欲擇慈孝不違吾令,亦未知用誰也”。大家注意,開篇就提到了三個戰略要地,壽春、漢中、長安,這三個地名意味著三場重大的勝利,占了壽春,說明曹操打敗了袁術集團;占了長安,說明曹操打敗了馬超集團;占了漢中,說明曹操打敗了張魯集團。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
我們常說一句話“打鐵先要自身硬”,無論做任何事情,自我修養、自我管理總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麼一個人應該如何加強自我管理,應該如何去提高自己的修養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重頭戲來了,我一直期待講這個主題。今天我們要講諸葛亮的《誡子書》,我認為在中國歷代家書家訓當中,孔明先生的這篇《誡子書》是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如果說中國歷代家書家訓,你只讀其中的一篇,讀哪一篇呢?我建議就讀這篇《誡子書》。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封書信的背景,這一篇書信寫於公元234年,也就是蜀漢建興十二年。這一年的春天,諸葛亮帶領十萬大軍再次北伐,這也是諸葛亮人生當中的最后一次北伐。 曹魏方面派出司馬懿統領大軍前來抵擋。兩軍爆發了幾次重大戰役,在《三國志》和《晉書》當中都有詳細的描寫。這幾次戰役互有勝負,最后兩軍對峙於五丈原這個地方,當時蜀漢的盟友東吳也北伐出兵了,孫權帶領十萬大軍進攻合肥,孫權一出兵那就是十萬大軍,號稱孫十萬。 不過合肥是孫權的傷心之地,在孫權的人生當中,他曾經好多次想儘辦法想占領這座城市,但是他從來没有成功過。公元234年這一年也不例外。在合肥城下,東吳大軍吃了敗仗,七月份就全軍撤...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封家書,是漢高祖劉邦在病危的時候寫給太子劉盈的一封信,這封信也可以說是劉邦給兒子的一份遺囑。了解漢代歷史的人都知道,劉邦這個人没怎麼讀過書,而且瞧不起知識分子。平時跟讀書人打交道也是動不動就滿嘴臟話,簡直就是一個潑皮無賴。不過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給兒子的遺囑當中,卻大談特談讀書的重要性。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劉邦這封信是怎麼寫的。 在第一段里邊,劉邦上來就做了自我檢討,內容是這樣的,“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 。這段話意思很明白,我生在秦末的亂世,當時秦始皇焚書坑儒禁止求學,我心里有點高興,就覺得讀書没什麼好處。大家看一看劉邦的想法,跟很多不懂道理的小孩子想法是一樣的。不過,后來劉邦的思想轉變了,他是這麼說的,“洎踐阼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這個話的意思是說,自從繼位當了皇帝以來,我才明白了讀書的重要性,於是讓人講解,去了解作者的意思,我學到很多東西。 回想以前的所作所為,實在有很多不對的地方。大家看到,這是劉邦的一個自我反省和自我檢討。 當初劉邦起兵的時候,他看不上讀書人,自己也不學習,有儒生打扮的人來拜訪他,他甚至於會把人...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曹操的另一篇家訓《誡子植》,一看題目大家就知道,這個家訓是專門寫給兒子曹植的。內容是這樣的:“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歟!”這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我當初擔任頓丘縣令的職務,年齡正好是23歲。對於當時的所作所為,現在想起來也没有什麼可悔恨的地方。你今年也已經23歲了,可要加倍努力啊! 這段話看起來內容比較簡單,但實則意味深長。 我們要分析這段話的歷史背景和前因后果,按照《三國志》的記載,曹操二十歲被舉為孝廉,二十二歲擔任洛陽北部尉,當時洛陽城里豪強橫行,社會風氣非常不好,社會治安也比較差,所以曹操上任之后,下定決心新官上任三把火,要以雷厲風行的態度來整頓治安。他特意設了五色大棒,立於衙門口,凡是有違禁者,一律棒殺。 當時就發生了一個大案,宦官蹇碩的叔叔違犯禁令,這個蹇碩可以說是皇帝身邊的大紅人,用兩詞來形容,那叫手眼通天、炙手可熱。 不過曹操不畏權貴,直接把蹇碩的叔叔給棒殺了,這件事引起了轟動,當時洛陽城的治安情況為之一變,權貴橫行的局面得到了控制,不過曹操因此得罪了權貴集團,得罪了宦官。所以他被調到了頓丘去做頓丘縣令,這一年...
今天我們要來講一講劉備的一封家書,劉備劉玄德可以說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三國人物,他的很多故事都廣為流傳,婦孺皆知。劉備的一生可以用一個數字來概括,這個數字是三,大家可以看一看,桃園三結義,有三個好朋友關羽、張飛、趙子龍;三英戰呂布名滿天下;三讓徐州有了地盤;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大戰三江口以后三分了天下;生了三個兒子;活了六十三歲;當了三年皇帝,死在章武三年。 當看到自己病勢沉重、難以治愈的時候,劉備在病榻之上給他的兒子也就是后主劉禪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在歷史上被稱為先主遺詔,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縱橫天下的三國英雄劉備給兒子寫的這封信,可以說是情真意切、言辭懇切。並且,在這封信當中還有一句名言流傳千古,到今天依然經常被人們引用。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講講這封信。 劉備的遺詔內容不長,大致上可以分成四個段落。 第一段主要是講病情,講自己的心情。內容是這樣的。“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最開始只是得了一點痢疾,后來轉而又得了其他的病,恐怕難以救治了。50多歲的人死去,不能稱為...
今天我們來講講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家訓,週公的《誡伯禽書》。在開始正式的內容之前,我們先來談談這篇家訓的背景。週公姓姬名旦,他是西週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本是週文王的第四子,週武王的弟弟,曾經兩次輔佐週武王東伐紂王,而武王在伐紂成功之后不久就去世了,週公又輔佐年幼的週成王來治理天下。當時成王的年紀比較小,國家的實際管理權掌握在週公手里,他制禮作樂、營建成週、平定三監、討伐東夷、分封諸侯、鞏固王權、發展生產、保障民生。后來週成王長大以后,他又歸政成王,可以說是善始善終、兢兢業業。 漢代的思想家賈誼對週公有一個評價,“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週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后,週公一人而已”。自春秋以來,歷代都尊週公為聖人,他被尊為儒家的奠基者,從孔子、孟子到荀子都非常崇敬週公,可以說週公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舉個簡單例子,比如結婚制度就是由週公創立並倡導的,直到今天,結婚的時候小兩口同房都被稱為“行週公之禮”。 伯禽是週公的長子,姓姬名禽,這個伯字代表他在諸子當中的排位,伯、仲、叔、季,他是長子。週公受封在魯...
今天要給大家講一講東漢的蔡邕寫給女兒的家訓。蔡邕是東漢的大儒,他是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和音樂家,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蔡邕是一個偶像級的人物,他才華橫溢,諳熟經史,精通音律,擅長辭賦,而且書法精妙,尤其以隸書造詣最深,他開創了飛白書體,對后世影響非常大。他還創造性地總結了筆法九勢,可以說這是書法領域中的獨孤九劍。后來他把筆法傳給了女兒蔡文姬,蔡文姬又把筆法轉給了鐘繇,鐘繇被尊為楷書的鼻祖,鐘繇傳給了衛夫人,衛夫人又傳給了書法第一人王羲之。通過這種筆法的傳承,大家可以看到蔡邕在書法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另外,蔡邕還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刻制了熹平石經。蔡邕看到當時儒家經典缺乏一個統一的比較權威的版本,而這些流行的版本漏洞很多,有很多錯誤。用咱們現在的話說,没有統一的教材,年輕人讀書學習用的都是私人印制的小冊子,這種小冊子漏洞百出,蔡決心結束這種混亂,扭轉這個局面。 東漢熹平四年蔡邕核定六經的內容,用紅筆以隸書寫在石碑上,讓工匠刻好立在太學門口,這就是中國第一部石經,被稱為熹平石經。這個也可以說是中國教育領域中第一套官方統一教材。 按照史書的記載,新碑立成之后,來觀看和抄寫的人熙熙...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講一講孫叔敖的家訓,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孫叔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賢相,他官拜楚國令尹,令尹就相當於宰相。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專門開辟了一個模塊,叫作《循吏列傳》。這個列傳專門去記載那些清正廉潔,政績卓著,足以彪炳史冊的人。 在《史記循吏列傳》當中,第一個記載的就是孫叔敖,他很有才華,善於治國,善於治軍,善於管理經濟,而且還善於治水。楚莊王任用孫叔敖做令尹,在他的治理之下,楚國日漸強盛,最終孫叔敖幫助楚莊王稱霸天下。雖然說位高權重又做出了這麼大的貢獻,但是孫叔敖對名利之事看得很淡,史書上就記載,他曾經三次為相,又三次被免,不過他自己表現得非常從容淡定,被提拔的時候,從他的臉上看不到有高興的神情;被免職的時候,從他的臉上也看不到有怨恨的神情。可以說在權力地位的考驗面前,他表現得特别瀟灑自如。 在孫叔敖身上最令人關注的是他在治水方面的成就。他主持修建了中國古代最早的大型綜合水利灌溉工程,這個工程叫做芍陂,現在的名字叫安豐塘,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城南,被稱為天下第一塘。這個工程和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而且它是最早的,比都江堰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