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平講歷代家書家訓|曾國藩、諸葛亮等名人的智慧精髓【發刊詞】諸葛亮、蘇軾、曾國藩們留給子孫后代的“人生教科書”
10min2020 JUN 3
詳細信息
中華歷代的家書家訓是中國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也是傳統文化當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剛剛開始接觸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就會聽到很多有關於教育子女的小故事,比如孔子庭訓、曾子殺豬、孟母三遷、歐母畫荻、還有嶽母刺字,這些都體現了中國人對家庭教育、子女教育的重視。不過在最開始,這種教育形式往往停留在口耳相傳的階段,並没有什麼系統的、翔實的、專門的文字記載。 家訓中的真知灼見 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家訓是週公家訓,他是週武王的弟弟週公專門寫給自己兒子伯禽和侄子週成王的。《史記》上記載,“恐成王壯,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可以說週公對成王和伯禽的諄諄教誨,開啟了中國古代家訓之先河。 從整體上來說,中國古代的家訓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家範,這個範是規範的範,這一類文本的特點就是專門為教育子女而寫的,體系比較完整,內容比較豐富,概括的面也比較大,一般來說文字也會多一些。在這方面比較典型的有李世民的帝範、康熙的康熙庭訓,這是帝王家範;還有中國歷史上名臣所做的家範,最典型的有司馬光的家範,有曾國藩的家訓,還有學者所做的家範,比如朱熹的家訓,最有代表性的是《顏氏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