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你如果聽我講完的話,你不買這本書也行了,大概就知道馬爾庫塞的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什麼。 如果你要買的話,這本書里面最有價值的兩章是第六章和第七章。 馬爾庫斯在這章里說科學技術把高生產必須靠高消費來維持的社會需求,通過刺激與擴張人的欲望與滿足來強加給人,並且冒充為仿佛出自人們自身內在的需求。 什麼意思?就是科學技術推動了經濟高速的發展,原來汽車很貴,結果亨利·福特在1908年發明了流水線8小時工作制,讓工人只要工作一年就能買得起那輛T型汽車,汽車就變得很便宜,冰箱變得很便宜,房子變得很便宜,你通過幾年的工作就能夠買得起房子,工作五六年你就可能變成新中產,所以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勞動生產率極大的提高,它就提供了無數多的商品。 這些商品就能滿足你對物質生活的需求,當你為了不斷的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你要不斷去勞動,不斷成為科學進步的勞動者,這個勞動的過程最終變成了你生存的理由所在。
有一本書各位同學可能也看過,是波茨曼的《娛樂至死》 ,是一九八幾年的書,其實就是對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的一種致敬。 20年后,他說什麼呢?他就來解釋在一個發達的商業社會中,怎麼通過媒體和娛樂 通過好萊塢的電影、音樂排行榜、球賽……占領你的時間,把你的時間徹底的給填滿,然后你覺得非常的舒服,對不對? 看電影、唱歌、去看體育比賽,除了你的8小時工作以外,你的生活就被這些娛樂徹底給填滿,填滿以后這個社會就變成一個單向度的社會。 哇,開始要一個足球比賽了,1億人在看,我們今天是不是這樣的?一個歌手在手機里面唱歌了,3億點擊量,娛樂至死,社會潮流,形成一種壓倒的態勢,占領了我們的時間,讓我們没有時間去思考。
今天我專門拿了瓶東西放在這,它是一瓶碳酸飲料,同時它也是發達工業社會的一種意識形態,為什麼? 因為可口可樂告訴你:我非常好喝,我很便宜,我的消費者是誰?我的消費者是紐約地鐵的流浪漢,他喝得起可口可樂,是那些住在城郊的新中產家庭,他喝得起可口可樂 還有誰?還有美國總統,還有誰?還有美國首富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他們都喝可口可樂。 它是一個意識形態,它代表著在發達工業社會中每一個人都能夠買到同樣的一個商品,所以紐約地鐵的一個流浪漢和巴菲特、比爾蓋茨、特朗普、拜登,他們享受的是同一個品種的可樂。 所以你如果從正面來理解的話,它是物質文明發展的一種普惠性,體現了一種普世價值的意識形態,負面來講就馬爾庫塞說的,連這瓶飲料都已經單向度的了。 所以在可口可樂的意義上,紐約地鐵的流浪漢和巴菲特都是可口可樂單向度的那個人,哲學意義上的那個人,這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第二,發現没有?所有的城市都長得一模一樣了。 你想想,以前法國有法國的城市,土耳其有土耳其的城市,德國有德國的城市,英國有英國的城市,英國那邊蘇格蘭和愛爾蘭,他們城市風格也不一樣。二戰以后呢?都是水泥,都是摩天大樓,有一個叫柯布西耶的建築學...
我今天談一個非常枯燥的話題——身份,每個人有很多身份,哪些身份對你是重要的?你如何識别自己和别人的身份?如何不讓身份成為你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種困擾?以及如何建有身份的自尊?有身份自尊從而讓我們過上一種有尊嚴的自信的生活?如何拒絕人的渺小化?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阿馬蒂亞·森給我們什麼解決方案。 其實阿馬蒂亞·森的解決方案也並不是一個靈丹妙藥,你發現没有越是復雜的問題,越没有終極的解決方案,越是復雜的問題,所有的答案都是開放式的。他没有一個藥丸,有的是什麼?有的是阿馬蒂亞·森提供給你的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向和一種可能性,永遠不要試圖在一個復雜的人生和商業問題上,去找那個唯一正確的答案,千萬記住,永遠不要在復雜的人生和商業生活中,試圖去尋找别人能夠給你的唯一準確的答案,因為什麼?那個答案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阿馬蒂亞·森的解決方案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我們不要把人類渺小化,那麼再往深里講就是我們不要把自己渺小化,你很厲害,你很重要,你來到人間這件事情是天大地大的事情,你要讓身份成為你生活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被身份所綁架,這不僅是一個人的問題,是社會需要共同完成的一個問題。
我們已經是一個在物質上非常發達的國家了,甚至我們的生活已經是非常現代化的生活了,但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精神可能還不夠現代性,所以今天我們重新第三次來讀《寬容》。 其實就是一件事,我們要重新理解現代化和現代性。我們今天讀馬爾庫塞的書,我們讀阿瑪蒂亞·森的書,我們接下來還會讀很多的書,我覺得都跟現代性有關,這個是我們今天讀房龍這本書的一個背景。 我們現在開始講書了,我們講什麼是寬容,我們要講什麼是不寬容,我們要講不寬容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最后我們要講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有寬容精神的人,以及我們怎麼建設一個有寬容精神的社會。 那麼什麼是寬容?寬容不是懦弱,寬容不是逃避,寬容不是老好人。 房龍在這本書中引用了《大英百科全書》中對寬容的定義:容許别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於不同於自己或傳統觀點的見解,有耐心、公正的容忍。
喜馬拉雅的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吳曉波細讀商業經典》。 這是一門由財經作家吳曉波老師主講,同時邀請行業內專家、老師參與,一同進行商業經典研讀的音頻課程。 在這里,吳曉波老師親選30本經典好書,帶領大家一起在小眾經典里看到大眾觀念,在世界視野里發現中國問題。 《吳曉波細讀商業經典》以模塊來劃分。第一個模塊的主題是“現代人的身份認知”。在選的書籍分别為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阿瑪蒂亞·森的《身份與暴力》、房龍的《寬容》、阿比吉特·班納吉和艾斯特·迪弗洛的《貧窮的本質》。 看到這些書名,你或許會問:《單向度的人》和2023年的中國年輕人到底有什麼關系?《身份與暴力》和我們今天的中國人有什麼關系?《寬容》對現代人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和意義?《貧窮的本質》和2023年的中國經濟、國民財富狀況又有什麼關系? 用吳曉波老師自己的話講,他冒了很大的險,挑出特别小眾但經典的書,用中國的方式,在當代講一遍。他如果不講這些書,你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去讀這些書,甚至你都不知道有這本書。 比如,我們為什麼要討論身份與暴力?因為身份帶有尖銳的排他性和攻擊性,越具有排他性和攻擊性的身份,越具有儀式感,它要用儀式感來體現“我和你”的差...
每週一本書,聽吳曉波細讀商業經典,大家好,我是吳曉波。今天我們一起來解讀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 馬爾庫塞所著的《單向度的人》,出版於1964年,它在4年后曾經在整個歐洲和美國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一場學生運動。在那場學生運動中,這本書被認為是“思想聖經”。
每週一本書,聽吳曉波細讀商業經典,大家好,我是吳曉波。今天我們一起來解讀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 馬爾庫塞所著的《單向度的人》,出版於1964年,它在4年后曾經在整個歐洲和美國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一場學生運動。在那場學生運動中,這本書被認為是“思想聖經”。
每週一本書,聽吳曉波細讀商業經典,大家好,我是吳曉波,今天我們一起來解讀,阿馬蒂亞·森的《身份與暴力》。 阿馬蒂亞·森是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曾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現任哈佛大學教授。他的這本書,叫作《身份與暴力》,把人們渺小化的可怕后果就是本書的主題。
每週一本書,聽吳曉波細讀商業經典,大家好,我是吳曉波,今天我們一起來解讀,阿馬蒂亞·森的《身份與暴力》。 阿馬蒂亞·森是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曾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現任哈佛大學教授。他的這本書,叫作《身份與暴力》,把人們渺小化的可怕后果就是本書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