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馬拉定律(Amara’s Law):我們總會高估一件事的近期影響,低估它的遠期影響。疫情終將結束,而 2020 這個足不出戶但兵荒馬亂的年初,不知又會是多少故事的開頭。 也歡迎您收聽兩位主播的其他幾檔節目: 任寧和槍槍主持的《遲早更新》 Rio 和黃海主持的《瘋投圈》 Rio 和吳濤主持的《內核恐慌》 相關鏈接 丁楠和任寧的文章《2020,經濟的哨聲:新冠肺炎疫情對目前風險投資涉足較多的行業在 2020 年的影響的不完全初步分析》 王勝男的文章《全國旅行社團隊遊暫停,行程取消該不該全額退款?》 林毅夫的文章《SARS 與中國經濟發展》 揭書宜的文章《〈囧媽〉網絡首播遭超20家院線聯手抵制:將如何影響電影業》 深圳市定軍山科技有限公司對「點播院線雲端運營平臺系統」的介紹 Huileng Tan 的文章 “Analysts are Cutting Their China GDP Forecasts Amid Coronavirus Outbreak” 楊又肇的文章《MWC 2020 取消後,實際上造成損失或許比想像還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 Sarah E. Hill、Christopher D. Rodeheffer、Vladas Griskevicius、Kristina Durante 和 Andrew Edward White 的文章 “Boosting Beauty in an Economic Decline...
因為某種機緣,Rio 在馬達加斯加度過了三週時間。比起任寧兩年前的旅行經歷,那里有些東西變了,有些東西没變。這個地方的未來在哪里? 相關鏈接 《遲早更新》#59 行旅閒聊 馬達加斯加的維基百科頁面 徐志摩的文章《歐遊漫錄》 穆隆達瓦猴面包樹大道的維基百科頁面 成都市廣播電視臺制作、譚喬主持的節目《譚談交通》 任寧翻譯的文章《來自 Michael Gibson 的郵件通訊》 許偉的文章《美國「城投公司」的演變與啟示》 億航 AAV 純電動載人級自動駕駛飛行器官方頁面 閆啟的文章《今日傳音成功 IPO:非洲「手機之王」登陸科創板,市值超 400 億》 Antony Savvas 的文章 “Google Steps Up Cloud Services Reach In Africa With Digicloud De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 of Madagascar BBC 的紀錄片 Madagascar Joseph Cotterill 的文章 “Mauritius Sets Sights on Becoming New Singapore”
同一個詞「privacy」,內地翻譯成「隱私」,香港管它叫「私隱」。不知道為什麼,后者似乎更有「見不得人」的意味——也許一個強調「私」,另一個強調「隱」。而從最近陷入多事之秋的 Facebook 到 3·15 晚會,這塊「自留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這不是我們第一次談這個話題,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任寧和槍槍主持的《遲早更新》 Rio 和黃海主持的《瘋投圈》 相關鏈接 Mark Zuckerberg 的文章 “A Privacy-Focused Vision for Social Networking” 《提前懷舊》#2「按中國的說法叫做貔貅」 陳赫的文章《WiFi 探針查個人隱私?第三方 app 才是元凶》 Jordan Novet 的文章 “Apple’s A.I. Strategy Stands Apart from the Rest of Big Tech, for Better or Worse” 哈佛大學隱私工具項目(Harvard University Privacy Tools Project)介紹 Differential Privacy 秘跡搜索的主頁 熵增科技 CEO 楊更在「2018 個人信息安全大會」上的演講視頻 KrebsonSecurity 上的文章 “Facebook Store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User Passwords in Plain Text for Years” 王堅的書《在線》 Saul McLeod 的文章 “The Milgram Shock Experiment” 有「隱藏式攝像頭」的 HUAWEI MateBook X Pr...
互聯網技術改變了我們的衣食住行,但日常倫理是它尚未完全發揮影響的領域。外行人只借助二手信息,不從技術的層面來討論技術(例如生物醫藥)是一種「扔掉書本上街去」式的粗淺莽撞,但或許能從另一個角度窺見層疊糾葛下,技術隱藏的素顏。 相關鏈接 田吉順對知乎「最佳生育年齡的說法是否正確?」問題的回答 Meghan Daum 編輯的書 Selfish, Shallow, and Self-Absorbed: Sixteen Writers on the Decision Not to Have Kids Alex Marson 訪談 Sean Parker 的文章 “Why DNA Is the Most Exciting Programming Language Today” Diego Rey 的文章 “There Are Now 141 Bio Companies Funded by YC” WNYC Radiolab 的播客節目 Update: CRISPR BBC News 中文上的文章《基因編輯實驗后賀建奎現身 稱為實驗「自豪」》 BBC News 中文上的文章《解讀諾獎成果:免疫療法為癌症患者帶來新希望》 Rebecca Spalding 的文章 “Chinese Money Floods U.S. Biotech as Beijing Chases New Cures” 「魏則西事件」的維基百科詞條 王諾諾用她的小說《改良人類》對知乎「人種基因改良是利大於弊麼?」問題的回答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書《想象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在「風口」不再的時代,樂觀主義不僅是一種積極的態度,更可能是一種生存策略。如果你認同樂觀處世是如同編程般可以后天習得並且刻意提升的技能,那麼,像練習長跑一樣,鍛煉保持樂觀心態的「耐力」也許值得一試。 相關鏈接 Nicholas Thompson 的文章 “The WIRED 25th Anniversary Issue: Letter from the Editor” Louis Rossetto 的文章 “Beyond the Digital Revolution: The Need for Militant Optimism” Investopedia 上的詞條 “Hockey Stick Chart” Jeremy Kaplan 的文章 “Do We Even Need 5G at All?” 華為公司官方網站上的視頻《5G 已來》 Wired 雜志 2018 年的《生命特刊》(The Life Issue) Dylan Tweney 的文章 “Dec. 9, 1968: The Mother af All Demos” Jack Stewart 的文章 “Don’t Worry! The Future is Going to be Fine” Luke Dormehl 的文章 “Today in Apple History: iPhone Goes on Sale In China for First Time” 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的書《孤獨及其所創造的》 Cambridge Dictionary 上的詞條 “invention” 西村清彥和大崎廣行的書 Economics of Pessimism and Optimism: Theory of Knightian Uncertainty and Its Applications M...
十二年,足以讓一個懵懂嬰兒成為初曉事理的少年,讓一個小提琴手成為旗幟鮮明的廢奴鬥士(Solomon Northup: Twelve Years a Slave)。但 2006 年創立的 Twitter 和其他在深陷互聯網社交媒體泥潭中的公司(或者說它們構成了泥潭本身?),以及深陷互聯網社交媒體泥潭的用戶們(或者說他們構成了泥潭本身?),似乎還囁嚅著,需要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處境。 相關鏈接 Nicholas Thompson 的文章 “The WIRED 25th Anniversary Issue: Letter from the Editor” 深圳新聞網上的文章《最強「回憶殺」時光博物館空降深圳 帶你穿越改革開放40年》 Benjamin Mayo 的文章 “Apple Will Stop Reporting Unit Sales for iPhone, iPad and Mac from Next Quarter” Vanessa Hand Orellana 的文章 “AirPods, iPads and Streaming: What We Could See from a March Apple Event” Jacob Kastrenakes 的文章 “Twitter Keeps Losing Monthly Users, So It’s Going to Stop Sharing How Many” Emily Dreyfuss 的文章 “Jack Dorsey Has Problems With Twitter, Too” 楊不壞的文章《停更雙微一抖》 朱文的小說《人民到底需不需要桑拿》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
這是一期早已錄完,卻因為工作繁忙而無暇剪輯,導致上線拖拉的節目。但這遲到也有好處——在吸引全世界的眼球之后,「間諜芯片羅生門」這條十月份的重磅新聞現在已被時間軸上的其他事件覆蓋。離得遠一些重新審視,也許能透過這團撲朔迷離的濃霧,看出若干模模糊糊的形狀來。 相關鏈接 彭博社的報道文章 “The Big Hack: How China Used a Tiny Chip to Infiltrate U.S. Companies” Chris Williams 的文章 “CAUGHT: Lenovo Crams Unremovable Crapware into Windows Laptops – by Hiding it in the BIOS” 黑澤明導演的電影《羅生門》 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藪の中) 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中文譯本全文 美國副總統 Mike Pence 針對中美關系問題的演講 Stuxnet Jeff Atwood 的文章 “There is No Longer Any Such Thing as Computer Security” Ian Bogost 的文章 “The Chinese Motherboard Hack Is a Crisis, Even If It Didn’t Really Happen” 美國國土安全部新聞秘書就近期關於潛在供應鏈事故的媒體報道的聲明 Laura Hautala 和 Alfred Ng 的文章 “WikiLeaks: Here’s How the CIA Hacks Your Phones, TVs and PCs” Paul Triolo 的文章 “China’s A...
增強(或曰扭曲)現實帶來了更多輸入和輸出的可能性,但這些潛在的好處也都被標上了價格。與其在未來舉棋不定,不如現在想想清楚。 相關鏈接 深圳設計互聯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5×10 混合現實實驗室》展覽的新聞稿 digg 上的文章 “Magic Leap Finally Demoed Its Headset And It Is… Disappointing” TechCrunch 上的文章 “This VR Cycle is Dead” EE Times China 上的文章 《一文覽儘臺積電最新技術藍圖:7 納米量產,5 納米試產》 Pokémon GO Death Tracker 《北京青年報》的報道《西安現「低頭族專用通道」引爭議》 VICE 中國對鬆田 K 的訪談《鬆田 K 的未來 AR 世界背后有什麼》以及 “Hyper Reality 視頻” 伊爾默瑙工業大學的 Jan Herling 制作的視頻 “The Incredible World of Diminished Reality” POLITICO 上的文章 “Buying and Selling the Right to Pollute” 1999年張五常在華中理工大學的演講實錄《產權為何重要》 《中國週刊》的文章《中國建築業畸形現狀:福祿壽酒店折射庸俗心態》 36氪上的文章《雙 11 設計 4 億張海報的「魯班」改名「鹿班」,阿里向外輸出 AI 設計能力》
人工智能帶來的期待和恐懼混合成一種奇怪的情感,仿佛是暑熱難耐中等待臺風過境——怕它不來,又怕它亂來。 相關鏈接 美國國防部網站上的文章 “Project Maven to Deploy Computer Algorithms to War Zone by Year’s End” New York Times 上的文章 “How a Pentagon Contract Became an Identity Crisis for Google” 谷歌官方博客上 Sundar Pichai 的文章 “AI at Google: Our Principles” Michael Lewis 的書 The Undoing Project: A Friendship That Changed Our Minds HuffPost 上的文章 “Jeremy Lin’s Dreads And Kenyon Martin’s Chinese Tattoo Are A False Equivalency” 世界上第一家法律博物館 American Museum of Tort Law 網站上的案例介紹文章 “The Ford Pinto: Grimshaw v. Ford Motor Company, 1981” Engadget 中國版上的文章《百度的 Level 4 級自駕巴士「阿波龍」已量產出廠》 Peter Anthony 編劇導演的、以 Stanislav Petrov 核攻擊假情報事件為題材的 The Man Who Saved the World Neil Postman 的書 Technopoly: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New York Times 上的文章 “Microsoft Employees Protest Work With ICE, as Tech Industry ...
「未來」是一個迷人的詞彙——在進步主義的語境里,它意味著程度更高的自由、效率和福祉與時間的正相關。但這可能也反映出人類對於自我的崇拜——也可以說,唿視。 (任寧在節目里口誤搞混了特斯拉、愛迪生和交流電、直流電的對應關系。) 延伸閱讀 Mary Meeker 的報告原文 “Internet Trends 2018” Mary Meeker 的報告中文版《互聯網趨勢報告 2018》 Allison Lantero 發表在美國能源部網站上的文章 “The War of the Currents: AC vs. DC Power” Gartner 的圖表 “Hype Cycle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7” Rio 推薦的適合洗碗機的宜家直線型碗 Santiago Ramón y Cajal 的書 Advice for a Young Investigator Steve Yegge 關於當年 Jeff Bezos 內部命令的文章存檔 EA 數據分析師 Su Xue 和 Meng Wu 等人的論文 Dynamic Difficulty Adjustment for Maximized Engagement in Digital Games 被中國網民稱為「平成廢物」的「ゆとり世代」 吳恩達的深度學習課程 deeplearning.ai 《第一財經》上的文章《靴子落地!高瓴資本集團牽頭收購百麗國際 一代鞋王正式宣布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