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懷舊
1h 20min2019 MAY 14
播放聲音
喜歡
評論
分享

詳細信息

同一個詞「privacy」,內地翻譯成「隱私」,香港管它叫「私隱」。不知道為什麼,后者似乎更有「見不得人」的意味——也許一個強調「私」,另一個強調「隱」。而從最近陷入多事之秋的 Facebook 到 3·15 晚會,這塊「自留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這不是我們第一次談這個話題,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任寧和槍槍主持的《遲早更新》 Rio 和黃海主持的《瘋投圈》 相關鏈接 Mark Zuckerberg 的文章 “A Privacy-Focused Vision for Social Networking” 《提前懷舊》#2「按中國的說法叫做貔貅」 陳赫的文章《WiFi 探針查個人隱私?第三方 app 才是元凶》 Jordan Novet 的文章 “Apple’s A.I. Strategy Stands Apart from the Rest of Big Tech, for Better or Worse” 哈佛大學隱私工具項目(Harvard University Privacy Tools Project)介紹 Differential Privacy 秘跡搜索的主頁 熵增科技 CEO 楊更在「2018 個人信息安全大會」上的演講視頻 KrebsonSecurity 上的文章 “Facebook Store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User Passwords in Plain Text for Years” 王堅的書《在線》 Saul McLeod 的文章 “The Milgram Shock Experiment” 有「隱藏式攝像頭」的 HUAWEI MateBook X Pr...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