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里「戀バナ」這個詞指友人間關於戀愛的閒談,越聊越起勁的那種。和曼仔(微博@就是曼仔)許久未見,進行了一場女孩子間的戀愛閒談。 郵箱:bukelilun@outlook.com 網站:bukelilun.com 提到的一些作品: (由於本期真的是閒談,作品 list 既不是做推薦也不是做 reference 只是隨手一記) 曼仔之前做客的節目: 不可理論 E24 閱讀項飆 不可理論 E14 人類學視角和戲曲人生 電視劇《天若有情》 電視劇 《倫敦生活》(Fleabag) 豆瓣博主◆Hardcore 電影《劇演的終章》 歐文·D·亞隆《存在主義心理治療》 張怡微關於「心理創傷」的知乎回答:「核爆后的鳥語花香,和天然的鳥語花香,不是一個鳥語花香,没法作弊的。」 遼京的小說《晚婚》 日劇 「オー!マイ・ボス!戀は別冊で」及番外「オー!マイ・ツンデレ!戀は別冊で」 Special Guest: 曼仔.
在解謎遊戲中竟然獲得感動,由此進行的一系列探索。 郵箱:bukelilun@outlook.com 網站:bukelilun.com 寶婷的微博:@tifanie 遊戲:Manifold Garden (無儘花園)、Portal(傳送門)、Braid(時空幻境)、The Witness(見證者) 、Cypher、Alchemia Marcel Danesi, The Puzzle Instinct 符號學家 Charles Sanders Peirce 符號學入門讀物《打開邊界的符號學》 Learning curves: analysing pace and challenge in four successful puzzle games 幾個遊戲開發者分享: GDC2196 Level Design Workshop: Solving Puzzle Design IndieCade 2013 - Empuzzlement (featuring: Jonathan Blow, Marc ten Bosch, and Droqen) Clara Fernandez-Vara, Puzzle Writing: Best Practices Luke Arnott, Unraveling Braid: Puzzle Games and Storytelling in the Imperative Mood 喬治·佩雷克,《人生拚圖版》
試用諾蘭作為文本的選擇本身去解釋文本的選擇。理論也是一種經常需要去「感受它」的東西。 郵箱:bukelilun@outlook.com 網站:bukelilun.com 寶婷的微博:@tifanie 諾蘭電影:《信條》、《星際穿越》、《記憶碎片》、《盜夢空間》 微博博主 @有杯榛果拿鐵 9月5日的博文 吉奧喬·阿甘本,《散文的理念》 袁一丹,《此時懷抱向誰開》 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 Kenneth Burke 「轉喻」(metonymy)概念 加藤週一,《日本文化中的時間與空間》 安托萬·孔帕尼翁,《理論的幽靈:文學與常識》 Wolfgang Iser, The Implied Reader
這期節目是我幾年間理論感悟的彙通和頓悟,但這並不重要。真正的能力基於無法掌握、無法占有、無法認清的無能,向他者的敞開基於空白自我以及對他者的無能為力。 郵箱:bukelilun@outlook.com 網站:bukelilun.com 寶婷的微博:@tifanie Giorgio Agamben, The Coming Community 不可理論 E20 a peculiar hobby #0 與來信 韓炳哲,《倦怠社會》、《愛欲之死》 白板:tabula rasa (blank slate) 赫爾曼·梅爾維爾小說《巴特比:一名抄寫員》 (阿甘本對巴特比更詳細的論述可見 Potentiality 一書的章節 “Bartleby, or On Contingency”) 古蘭經 Al-Qalam(pen) 彼得·漢德克,《試論疲倦》 廖朝陽,《失能、控禦與全球風險:〈功夫〉的后人類表述》 廖朝陽,《理論與虛空》 互卸(interpassivity),互動(interactivity) 「情熱大陸 壇蜜編」 使用音樂: 郎朗 -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Aria (2020) Glenn Gould -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Aria (1981)
本期嘉賓是何齊、胡璿藝(微信公號:睡不好的工作室),兩人都畢業於臺灣大學戲劇系,現於北京從事戲劇創作。在童偉格老師的劇本創作課上,她們逐漸捕捉到從現實生活走向文學創作的技巧,以及書籍的形式與文學的關系。對於近幾年的劇作,兩人分享了創作背后的磕磕絆絆,以及大面積的自我否定。繼續創作嗎?還要繼續創作。 郵箱:bukelilun@outlook.com 網站:bukelilun.com 童偉格 廖亦武《吆屍人》 廖亦武《地震瘋人院》、《洞洞舞女和川菜廚子》 約翰·達爾文,《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 何齊讀書筆記:歷史就如小人操縱巨人 史景遷《王氏之死:大歷史背后的小人物命運》、巴巴拉·W·塔奇曼《歷史的技藝》 胡璿藝編劇作品《一種旁觀》劇本節選與索取劇本聯系方式 何齊、胡璿藝編劇作品《我和我私人的新華字典》創作談 何齊、胡璿藝編劇作品《自然死亡演繹》 何齊編劇、導演作品《靜態人像》 胡璿藝編劇作品《狗還在叫》 繼續創作嗎?寫在2019年科技藝術節《靜態人像》《狗還在叫》演出后 紀蔚然論文,《閾限概念與戲劇研究之初探》 紀蔚然,《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 關掉錄音后,我們三個人又聊了聊童偉格的小說(《王考》等)。何齊和胡璿藝提到,對她們影響最大的、每每寫作遇到挫折都會拿出來讀的一篇,是童偉格碩士畢業劇本的后記——《消亡的起點:我的創作自述》,以及童的前輩袁哲生的作品也非常非常好(《猴子·羅漢池》、《寂寞的遊戲》等)。何齊還發來童偉格的劇本創作一、二兩門課的書單,她說:“它是一個非常好的,同時趨向明確的創作途徑引導書單。” 劇創一 《野鴨》 易卜生 《萬尼亞舅舅》 契訶夫 《等待果陀》 貝克特 《四川好女人》 布萊希特 《阿拉伯之夜》 羅蘭·西梅芬尼 《無辜》 黛亞·洛兒 《卡桑德拉·表象終結的世界》 凱文·瑞特貝格 《吆屍人》 廖亦武 《回家》 顧玉玲 《畢思華斯先生的房子》 奈保爾 《屈辱》 庫切 劇創二 《等待野蠻人》 庫切 《大河灣》 奈保爾 《白癡》 杜思妥耶夫斯基 《車諾比的悲鳴》 阿列克謝維奇 《帝國》 卡普欽斯基 《鄉關何處》 薩依德 《平凡的邪惡》 漢娜鄂蘭 《帖木兒之后》 達爾文Special Guests: 何齊 and 胡璿藝.
后身份認同、后族裔、后類型、后女性主義……其實都是一個「后-」? 郵箱:bukelilun@outlook.com 網站:bukelilun.com Robin James 個人網站 Robin James, “Is the Post- in Post-identity the Post- in Post-genre” (2016) Kwame Anthony Appiah, “Is the Post- in Postmodernism the Post- in Postcolonial” (1991) Richard A. Peterson and Roger Kern, “Changing Highbrow Taste: From Snob to Omnivore” (1996) Taylor Swift “Shake it Off” MV 音樂人 Pitbull “Pop music" Wiki頁面 “love & theft” 后女性主義又稱第四波女性主義 empower 賦權 Kristin J. Anderson, Modern Misogyny (現代厭女) Susan Bolotin, "Voices of the Post-Feminist Generation" (1982) Robin James, Resilience and Melancholy post- : resilient individual overcoming “chill” David Harvey, "Neoliberalism as Creative Destruction" (2007) Taylor Swift, “You Need to Calm Down” MV Robin James 播客 使用音樂:Taylor Swift - You Need to Calm Down
a peculiar hobby #4。出生於1910年的臺灣作家翁鬨,30年短暫的一生中留下有限的作品,卻讓另一個時空里的我精神震顫。 郵箱:bukelilun@outlook.com 網站:bukelilun.com 節目週邊明信片信息 不可理論 E20 a peculiar hobby #0 與來信 翁鬨《破曉集》(翻譯/導讀:黃毓婷) Yale Open Course - Hemingway, Fitzgerald, Faulkner (bilibili可搜索:美國現代主義文學選讀 2014) 詩歌《詩人的戀人》 短篇小說《天亮前的愛情故事》 短篇小說 《殘雪》(鏈接為豆瓣網友掃描的小說全文) 陳嘉映《從感覺開始》 散文《東京郊外浪人街》 隨筆《詩的相關筆記——兼談High-brow》 隨筆《跛之詩》 論文集《翁鬨的世界》(不推薦)
《絕》里面唱,「讓痛苦輪回千次,彰顯那快樂有儘時」。大概是寫定在我們基因里的,但我想做一點小小的抵抗。 郵箱:bukelilun@outlook.com 網站:bukelilun.com 鐘孟宏導演電影《陽光普照》 日本電影《月與雷》 賈樟柯×梅峰:理論對創作有什麼用? 小津安二郎名言:「電影和人生都是以余韻定輸贏。」 《紐約時報》文章 Praise Is Fleeting, but Brickbats We Recall Baumeister, Roy F., et al. "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2001) 辦公室實驗:Professor Teresa M. Amabile 親密關系實驗:Gottman and Krokoff (1989) 孩童誇讚研究:Mueller, Claudia M., and Carol S. Dweck. (1998) 有效的批評方法提出者:Professor Clifford Nass 日劇《Mother》 張怡微在知乎回答「人不自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 博客網址:baoting.blog BGM:林生祥 - 動物園
接觸斯多葛學派(Stocism)的心得暨 2019 年終總結。 郵箱:bukelilun@outlook.com 網站:bukelilun.com 馬西莫·匹格里奇《哲學的指引》(How To Be a Stoic) 小磯裕司設計隨筆《遊遊遊》 豐臣秀吉的黃金茶室 重要概念:Ataraxia,內心的平靜;Apatheia,無欲心境;Prosoché,Stoic attention / mindfulness。 斯多葛學派哲學家:塞涅卡(Seneca)、愛比克泰德(Epictetus) 詳細了解尼采對斯多葛學派的批評可看此視頻:Doesn't Nietzsche Prove the Stoics Wrong About Nature? 遊戲 Disco Elysium (極樂迪斯科) 了解斯多葛的相關資源: Stoicon、Stoic Week的網站 播客:Stoic Meditations、The Practical Stoic Podcast With Simon Drew 紀錄片《休·勞瑞的藍調朝聖之旅》 Leonard Koren, Wabi-Sabi (注,把「侘寂」用中文念時,讀錯了。不過考慮到它並不是一個中文詞彙,還是使用 wabi-sabi的讀法吧) BGM:Shanghai Qiutian - 又是一天 (ft. Chinese Football)
本期節目嘉賓是李琴峰(個人主頁:https://www.likotomi.com/ ),她從臺灣移居日本,並通過群像新人文學獎出道成為小說家。這次在東京與她重聚,帶著對職業寫作的種種好奇,想和她聊聊作家和自由職業者的生存狀態。 郵箱:bukelilun@outlook.com 網站:bukelilun.com 日本五大文學新人獎:新潮(新潮社)、群像(講談社)、すばる(集英社)、文學界(文藝春秋)、文藝(河出書房) 臺灣「兩大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 芥川龍之介獎:日本文學的最高榮譽之一,純文學獎的代表獎項。 李琴峰處女作《獨舞》(獨り舞),獲得第60屆群像新人文學獎。繁體中文版由她自己翻譯,在臺灣出版。 李琴峰第161回芥川龍之介賞入圍作品《倒數五秒月牙》(五つ數えれば三日月が) 楊逸:2007年,處女作《小王》(ワンちゃん)獲第105回文學界新人賞、第138回芥川賞提名;《浸著時光的早晨》(時が滲む朝)獲得第139回芥川賞,成為第一位獲獎的非日語母語作家。 越境作家、越境文學 臺灣同志文學代表作家:白先勇、邱妙津、陳雪 日本同志文學代表作家:鬆浦理英子(代表作《本色女人》)、中山可穂 「エゴサ」(ego search):在網上搜索關於自己的情報和評論的行為 村田沙耶香,《人間便利店》(コンビニ人間) 另,本期節目準備了兩本李琴峰簽名的《倒數五秒月牙》(五つ數えれば三日月が)日文原版書,只要滿足索取條件(即:有日文能力)且想閱讀這本小說,可以通過任意方式私信寶婷,最后會擇兩位朋友送出。 BGM:まらしぃ - Ma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