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易|易經入門之系辭-精讀南懷瑾

週易|易經入門之系辭-精讀南懷瑾

  • 概覽
  • 聲音
概覽
himalaya
231 聲音
通俗易懂的易經入門書,包括修養之道,人文哲學。微信公眾號:FM18848
查看更多
聲音
231聲音

歡迎訂閱新專輯相由心生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一個人將要背叛你的時候,聽他講話的聲音就知道了。他的話儘管講得好聽,但語氣里頭一定有許多歉然,隨時都有慚愧之意流露出來。古人說:“心不負人,面無慚色。”他要想背叛你的時候,言行都有虧歉之意,無論如何都掩飾不了的。“中心疑者其辭枝”。這個叫心相,不是面相,不是看鼻子眼睛的,由心而發的,便叫心相。中心有疑惑的人,他講的話是“枝”,就是不談正題,說了半天,講了很多理由,事情結果如何?没有說,永遠不作下面回答,這就是“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凡是大英雄大豪傑,成大功的人都不會亂說話的,一個共通的特點,都是“沉默寡言”四個字。話多的人,唧唧喳喳的人,不管他的命多好,也已經被他唧喳完啦!所以成功的人一定是沉默寡言的,很少講話,要講話一定簡單明了,就是“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粗躁的人話就多啦!經常聽他唧唧喳喳半天,不曉得他到底說的是什麼?永遠没有中心思想。“誣善之人其辭遊”。誣陷人家時,他講的話遊移不定,多在兩可之間。你問他是真的嗎?他會說我聽人家這麼說的,你說靠不住,他又說不過、但是、恐怕、說不定……一大堆。總之,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欲加人罪而不負責的遊移其辭。“失其守者其辭屈”。“失其守者”,就是離開了他的本位,放棄了他的立場,放棄了他的職守。你問他話時,他總是支支吾吾的。“其辭屈”,理不直、氣不壯,唯唯諾諾的樣子。孔子講完了《系傳》,為什麼來一段看相的道理?這幾句話同《易經》没有關系,把很多不相干的話夾在一起,所以才使后世對《系傳》乃至《十冀》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說是孔子作的,有說是孔子學生記錄的,也有人說是后世偽造的……不一而足。我們看了這一段,就可以知道后人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疑惑了,這一段到底與《系傳》有没有關系呢?恕我賣個關子,大家不妨推敲推敲看。這就是我到今天為止對《系傳》講解的觀點,不可以為典要。

從經文開始,系統學習易經愛惡相攻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人類為什麼會信仰宗教?為什麼要卜卦運河求不可知的一面?為什麼八卦每一卦都談變動?這都是就人類自身利害與需要有關者而講的,也就是“變動以利言”。而吉凶呢?則是根據人類心理的需要而定。同是一卦,在你看起來是大吉,在我看起為說不定是大凶;在别人看起來是大凶的,在我用起來說不定卻是大吉的。所以說吉凶是因個人的需要而定,人們對變動的看法是著眼於利害關系的,“吉凶以情遷”,是看個人心理情緒的需要來講的。《易經》最后還是回到人文文化上來。什麼情況才叫吉與凶呢?“愛惡相攻而吉凶生”。你不喜歡,給我好了,對你是大凶,因為你不喜歡嘛!你厭惡它,而我喜歡它,我們兩個愛惡相反,愛惡因矛盾而相攻,吉凶由愛惡心理而來。孔子研究《易經》到這里,所得的結論是:世界上没有絕對的吉凶,没有絕對的善惡,没有絕對的是非,也没有絕對的好壞……一切都是跟著人文文化,跟著人們的需要來的。所以“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肚子餓的時候面包擺在前面就很喜歡,不餓的時候擺在面前便很討厭;需要的時候,一伸手就拿得到就很高興,需要而得不到會很痙,所以“遠近相以而悔吝生”。其道理就是如此。“情偽相感而利害性”,“情”就是真實的,“偽”是虛情假電的。一個人不要只聽一句話“我愛你”便高興起來,有時候這句話是真的,有時候是假的。“情偽”互相有感應,其實都不能騙人,也騙不了人的。“情偽”互相感應而發生利害關系,這是孔子研究《易經》的最后報告,非常重要。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我們研究《易經》以后,了解了人情世故,《易經》所謂的人生,“近而不相得則凶”。譬如夫婦兩人剛結婚好得不得了,那當然是大吉大利了,最怕是“近而不相得”,那便是凶了。所以我也經常告訴大家,打垮自己的人,不是敵人而是你自己或最親近的人。如果“近而不相得”,就是說越親近越不能合作,這是最壞的最危險的。因而變成大害即使不至於大害,但至少也是悔吝,那就很糟糕了。這些都要注意。下邊孔子講看相的道理。

人人都是諸葛亮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這是《易經》最高的哲學境界,也同帝王領導學有關。天地宇宙的定位,天總歸是天,地永遠是地,改變不了的,所以說“天地設位”。天地也有缺陷,天地的缺陷由誰來彌補呢?由人來補。天地人謂之三才。得道的聖人,能夠以他的智慧和能力,來彌補天地的缺陷,所以說“聖人成能”。換句話說,得道的聖人也善於用“天地”。乾坤兩卦的用九用六,就是這個意思。“人謀鬼謀,百姓與能”,人的智慧是看得見的,鬼的智慧是看不見、不可知的。不可知的一面永遠是不可知嗎?也不一定,“百姓與能”,任何一個平凡的人都會知道。所以一個做領導的人,不管你有多麼高的才能,頭腦好得跟諸葛亮一樣,用儘了心思,所打的主意,正如古人所說的司馬怊之心,路人皆知,因為天下没有一個笨人。人的聰明都差不多,智慧最高的,最聰明的人瓜,最快的只有幾秒鐘,次一點的幾分鐘,笨的人到死了他還不知道,那是很笨的啦!一種謀略不管騙人的也好,救人的也好,聰明人當下知道,笨的人也許過一會才知道。后人研究曹操跟諸葛亮的聰明相等,只差幾分鐘而已。可是“人謀鬼謀”呢?並没有什麼了不起,個個都可以知道,就是“百姓與能”。普通人也可以懂得宇宙,也可以未卜先知。懂了這個道理,就知道我們普通人為什麼要研究《易經》了。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人謀鬼謀”,因為宇宙有不可知的一面,所以求之於八卦。八卦就是八個大的現象,“八卦以象告”,從卦的現象(例如坎代表水,離代表火等),可以找出你的答案。“爻彖以情言”,彖辭與爻辭是用文字為表達吉凶之情的。因為有了爻辭、彖辭,所以“百姓”才能“與能”,一般人才能懂得卦進而的情況與未來的發展。“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每一卦爻辭與彖辭的內容也都陰陽畢具、剛柔雜陳,加以復雜的變化,在這個中間“吉凶可見矣”!就可以知道吉凶了。

識人的才能“象事知器,占事知來”,《易經》這一門學問,就像一個卦,這個卦有卦理、有卦象,象就是卦的現象,“象事”的意思就是現象,是人事同物理世界的事。過去中國所用的東西,雕一塊玉也好,做一個古董也好,都是根據《易經》來的。那些工業設計的哲學,“象事知器”,與制器尚象都是同一道理。抗戰時期在重慶住過的人,都知道北碚,那里有個銅盆叫做鳴器,像個洗臉盆一樣。這個銅盆放在水里頭,倒進去水以后,用手輕輕的一摸,便會發出一種美妙的音樂,非常好聽,這就是根據《易經》的原理制作的。當時外國人、本國人去參觀的很多,至於什麼道理?誰也不知道。這一類奇奇怪怪的東西,在中國《神仙傳》里多得很。再如過去建築設計,房屋上安裝一個獸,那個獸不是現在房子上的這些,現在的都是亂搞。過去要按規矩,放在屋頂的跟放在屋簷的都不一樣。這就是“象事知器”,跟古埃及的文明一樣,中國這一類的事情非常之多。“占事知來”算命卜卦就是占事,懂了《易經》,遇到事情一占就看到了未來。平常我們說兆頭,兆頭就是占事。換句話說,占也是一種領導學,帝王要懂得領導學,便一定要懂得《易經》,然后所講的話,所做的事,才能“吉事有祥”。做領導的人,一切行為都要戰戰兢兢,不能做一點壞事。所以做領導的人很麻煩,被領導最好,就像平常所講的一個人被愛才是最幸福的,愛人是痛苦的,所以要永遠被愛。人生最幸福的就是一輩子做兒女、做學生的人,當老師並不舒服。所謂“變化雲為,吉事有祥”,就是儘做好事,不能做一點壞事。這就是領導哲學。“象事知器”就是說能認識人,會看相等等。最近談一個朋友,他一輩子做事,從不馬虎一點,就是寫一張便條紙,也没有一笑是馬虎的。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出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器具如何了,這就是“象事知器”。清朝的李鴻章,有一次介紹了三位青年給曾國藩。當是曾正在吃飯,理也没有理,吃了飯便出動散步啦。他的左右問他,什麼時候可以召見這幾個人》曾國藩說:這三個人,我已經看過啦,其中一個姓劉的要好好培養,將來是國家的棟梁之才(那個人就是劉銘傳);一位很拘謹的可以做軍需;另外一位最好請他回家,等他父母百年以后再用,因為他會當烈士的。后來果然如曾國藩所說,這就是“象事知器”。看一個人處理一件事情,就可以知道他的前途,看出他的一生了。所以常常有些人,不必看他辦事,只聽他講話,就已經知道他的一生了。“占事知來”,就是知道事情的未來結果。有些人坐立不安,有些人很安詳,很從容,這些都是觀察一個人要注意的事項。

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懂了《易經》,才懂得領導,才可以做領袖。當領袖並不一定當皇帝,諸凡單位主管、家長、父母,都是領袖。做領袖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能說諸心”,要能使人心服口服,那不是“命令”就可以辦到的,要先從自己內心做起。你的一切措施、作為,不能只為自己著想。所以孔子要求領導者要“能研諸侯之慮”,要能知道别人想的是什麼。除了天下的諸侯外,還有其他的部屬,他下面各級的領導人……都各有思想,各有需要。能夠把這些都研判清楚了,然后再綜合起來作出決定,那就很妥當、很完善、很簡單,就可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就能完成你偉大的功業。這是孔子讚歎《易經》的偉大與重要,我們必須要懂。當然真懂了《易經》也很倒楣,一個人會永遠陷在憂患中,痛苦中,没有什麼好處。但是一個真正的領導人,必然是永遠在憂慮中的。前面我提到,最近報紙上拚命發表文章,談憂患意識這一類問題,我說憂患意識是少數人的事,你要一般老百姓都來同憂患是不可能的。像舞廳里,燈光一暗,音樂一響,閉上眼睛婆娑起舞的人,要他們這個時候有憂患意識是辦不到的。跳舞的人,要他們這個時候有憂患意識到辦不到的。跳舞喝酒就是尋求歡樂,怎麼能要他們翅憂患?憂患是舞廳老板們的事,這個月生意好不好,賺錢夠不夠開支?老板才有憂患意識。老百姓有什麼憂患意識?只要活得快樂就行啦!要天下人同一憂患,很難!是故變化雲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所以你懂了《易經》的領導原理,知道人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化,“雲”就是說話,“為”就是動作,“變化雲為”,事實上是四個階段:“變”是變,“化”是化,“變”是原則,“化”是影響,“雲”是說話,“為”是進行。思想領導行為,所以“變化雲為,吉事有祥”,一個真正的領導人,懂了《易經》“變化雲為”的原則,就到處有吉祥,萬事順利。“吉事有祥”,好事就有吉祥、有感應。感應是由哪里來的?是上天作主嗎?菩薩作主嗎?都不是。是由我們人為來的。我們學過《易經》,就知道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是由心物交感而來的。中國的政治哲學,人心就是天心。所以《書經》上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上帝在哪里?菩薩在哪里?就在人們的心里,大家看得到的,就是天心;大家心里的意見,就是上帝的意見,這就是中國文化。菩薩、上帝就在你的思想里,没有你就没有菩薩、没有上帝。這就是“吉事有祥”的道理。

乾健 坤順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夫乾!天下之至健也。”乾代表天,也就是宇宙的功能。宇宙能夠生出萬物,是其本來的功能,是無聲無相的。給它一個代號,《易經》經做“乾”,這就是“天下這至鍵”,大家都叫它神,或者如來。我們中國《易經》文化不用宗教名詞,只用一個邏輯的代號,這個代號咄咄怪事做“乾”。孔子認為乾卦的德行是“恒易以知險”。什麼叫做“德行”呢?“德行”就是道德行為的功能。乾卦的性質,代表了宇宙萬物最初的功能,是很平常、很容易的,像是餓了就知道吃,男女結婚就會出生小生命來,一粒種子埋在土里就會發芽、開花、結果……這些都很平常。可是如果你要仔細地去研究,那就太復雜了。乾卦代表的道理,是非常平易的,但是平易之中也有不易的,看似與人無忤,平平常常、了無風波,卻不知四面八方已經危險重重了。譬如一顆種子埋在土里,不一定會抽芽,不一定會開花,也不一定會結果,它隨時會有意外,會有變化。一旦遭遇變化,有了變故,便一切都完蛋了!這些我們都要知道。因此孔子提示我們,乾卦的道理是“恒易”的,但也是“至險”的。坤卦代表大地,代表了女性,也代表了柔順,是“天下之至順者”。它的性能德行是“恒簡”的,說明了宇宙間的道理是很簡單的,並不是那麼高深幽遠,而是人人易知易行的。雖說非常簡單,但我們不要忘了,天地的道理越是最簡單的,越是難懂,簡單到了極致,雖然聖人亦有所不知了。就像研究科學的,或東西方人類的一切學問,包括宗教、哲學、科學的等等,都是圍著一個目標在轉,就是解決人類身心性命的問題。可是人類的文化到現在為止,無論宗教也好、科學也好,對人類的生命來源問題,始終解決不了。雖然科學家、宗教家都有自己的說法,但都是自說自話,並不能獲得大家的公認。又如吃飽飯肚子不餓,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米、麥子是哪里來的?誰也不知道。可見宗教哲學、科學都有無法解開的難題,都有不知道或搞不清楚的一面,這是第一層的道理。第二層的道理,是乾坤兩卦在領導上的原則問題。乾卦是“天下之至鍵也”,當老板、當領袖的人,他的性能是“恒易以知險”。譬如我們有本錢,開個公司非常容易,但是隨時都有危險,這些在今天國際經濟瞬息萬變中,更是看得很明白。乾卦代表老板,坤卦代表干部。坤卦是“天下之至順也”,所以當部下的,是聽命行事。聽命也不容易。“恒簡以知阻”,看著很簡單,但是你要知道,由於公司業務開展,老板的心情,同仁的想法,以及個人在工作中的想法與做法,隨時會有險阻艱難擺在面前。《易經》要我們隨時注意,所以后世有人講,《易經》與老莊合起來,是最高的帝王學、領導學,也是最高的謀略學。這個說法不無道理。

《易經系傳别講》下傳12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雲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

醫世的學問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週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耶?第七章談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中憂患乎”?這里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週之盛德邪“!孔子研究《易經》認為,《易經》的學問最發達的時候,也就是殷朝末年、週朝革命的時候。最為興盛是文王坐牢時候的著作,因此才叫《週易》。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始終,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是故其辭危”,所以它用的辭句都是真話,實實在在的直言。危是直言不阿的意思,當然也含有危險的意思在內,在這時砂完全作危險講。“危者使平”,下面的道理是要求天下太平。“易者使傾”,易就是變動,變動中容易倒下來。不希望他倒下來,便要把它扶持起來。“其道甚大”,所以就歷史來講,這里邊包藏的學問非常的大。“百物大廢,懼以始終”,文王研究《易經》所得的結論,也就是這八個字。所謂“百物不廢”,就是一切萬物之間互相都有一種關系存在。但是在一點很重要的是:人與天地萬物之間時時都要謹慎小心,這就叫做戒慎恐懼。宗教家所講的“戒”,並不是條文,隨時小心就是戒,做人要隨時在戒慎恐懼中。儒家的學說就在發揮這四個字的道理。“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戒、慎、恐、懼,並不是要我們終日生活在恐怖害怕中。如果那樣,這個日子便活不下去了。事實上,也用不著這樣。“其要無咎”,自己心中寂然不動,永遠是太平的,“此之謂易之道也”。《易經》所告訴我們《易經》的道理,就是這樣。這一章的文字很容易懂,很淺易明白。換言之,就是帝王領導學的中心。其中最重要的只有兩句話,就是“危者使平,易者使傾”,這就是最高的帝王領導學,使不平的能夠平,使要倒的國家社會不要倒。這個中間的道理、學問、方法,“其道甚大”,大太多了。“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這就是處處做到没有毛病,能夠做到没有毛病,“其道甚大”,這個中間的學問太大了。所以后人稱《易經》的學問是醫世之學,道理就在這個地方。

下傳11章 易之興也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週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耶?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始終,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三才之道各位知道伏羲畫的八卦只有三爻,后來為什麼變成六爻?孔子在《系傳》里講過:“因而重之”,因為三畫卦不夠用,所以把它重疊起來以便運用。從這個六便可以看出我們祖宗文化的偉大了。到現在為止,世界科學的發展,一切的應用,不管物理化學等等,還没有超過六位的。老子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只講到先天的三畫為止,也是從《易經》出來的。到了文王手里,為了后天的用,所以才“因而重之”,變民了六爻。我們看宇宙的構成,也是三個位數,宇宙構成以后有了萬物,它的運用仍然不出六位。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天地人謂之三才,這是我們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根本。后世的皇帝稱天子,皇帝雖然有無上的權威,但他不敢超於天。站在人道的立場,他仍然是人,還是一樣要跪下來參拜天地,稱為天子,自己當了上天的孩子。這就是三才之道。天地人是宇宙的三才,三樣最重要的材料。假使有天地,没有了這個“人”,宇宙便不會熱鬨得這麼有趣味了,也不會有“總統府”、中山樓、世界大戰了。這都是人鬨出來的,在中華文化中,人的價值與天地並存,可見中華文化把人的地位提得很高。我們過去的文化、教育都從這里來,大家要了解它。“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天地人三才為何兼而兩之?因為三才是陰陽相對的,三二得六,所以“兼三才而兩之”。“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宇宙間一切都是相對的,同理,天地人三才,因為有陰有陽,有體有用,所以“因而重之”,就變成了六爻。《易經》的卦一定要畫六爻,就是這個道理。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宇宙的法則,天地人隨時在變,隨地而變,永元停止地在變。不但如此,而且還交互地變,錯綜地變,因為交互變,所以就有了交,交就是爻,所以古人說,爻者交也。“爻有等,故曰物。”變動中間就分出了等級,有了等級等等,就有個東西在,那就叫做物。物包括物質的、物理的等等的一切。“物相雜,故曰文。”萬物因為變動不居,故都有相雜,金木水火土,隨處相雜。譬如水跟火相雜,水多火就息了,火多水就干了,水與火相雜,產生了人類的文明與文化。“文不當,故吉凶生焉!”人類的文化與文化要永遠掌握在人的手中,才是正途。拿《易經》的道理來講,無論科學發展到什麼程度,運用科學的還是人,也就是科學被從類所用。但是現在很可怕了,也很不幸,人已被科學所利用了,這就是《易經》說的“文不當”。“文不當故吉凶生焉!”科學的發展,對人類而言,不是大好,就是大壞。就今天的發展來看,人類的浩動恐怕快要來了。為什麼我們敢這樣說?是根據《易經》的道理看到的。第十章是研究《易經》理論的。后世有一派學者,專門用《易經》來研究歷史的變化。宋朝邵康節的《皇極經世》這部書,就是專門研究歷史哲學的。現在市面流行的《推背圖》、《燒餅歌》之類的書很多,過去帝制時代都封鎖在皇宮大內,八國聯軍到北京,這些書才流傳到外邊。因為這些主要是預言歷史變化的,過去是禁止一般民眾閱讀與研究的。

123...24
常見問題
  • Himalaya 是什麼?
    喜馬拉雅國際版,Himalaya 是一款有聲書 App,旨在為全球華人的終身學習提供隨時、隨地、隨心的全新聽書體驗。成為會員,即可以暢聽站內 100,000+ 海量會員內容。
  • Himalaya VIP 有什麼權益?
    你僅需花費每日低至 0.16 美金,就可以立即暢聽 100,000+ 全球銷量超百萬的暢銷有聲書,每週聽一本爆款新書,還有更多預售新書等著你!另可獲得每月 5 張免費體驗卡贈親友的福利,等同於贈送 1 張年卡的價值。
  • 我怎麼享受免費試用?
    現在訂閱 Himalaya VIP 即可享受至少 7 天的免費試用! 免費試用期內,無需付費即可免費暢聽會員包中的全部內容,包含 100,000+ 全球銷量超百萬的暢銷有聲書,和世界名校教授的原聲英文課程。
  • 我該怎麼使用優惠碼?
    在 Himalaya 首⻚選擇「開啟免費體驗」註冊完成之後, 輸入「優惠碼」選擇申請,支付成功後即可開啟 Himalaya VIP 內容免費暢聽權益!
  • 可以在哪收聽?
    Himalaya 提供你隨時隨地想听就听的服務, 可以下載 Himalaya APP 使用手機享受服務,同時也支持網頁版登陸在電腦上享受暢聽服務。
  • Himalaya VIP 的價格是多少?
    Himalaya VIP 採用連續訂閱的模式,按月訂閱價格為 $11.99/月;按年訂閱價格為 $59.99/年。每天僅需 0.16 美元,讓耳朵隨時隨地步入擁有 100,000+ 書籍你的專屬圖書館。
  • 我不想訂閱了,要如何取消?
    通過網頁端訂閱如何取消?
    你可以 點擊這裡 取消訂閱。 在試用期內取消訂閱,則不會自動續費;如果你已經成功續費後取消訂閱,則下個扣款週期不會自動續費。
    通過手機端訂閱如何取消?
    你可以在iTunes/Apple或Google Play設定中取消訂閱。在試用期到期前48小時取消訂閱,則不會自動續費;如果你已經成功續費後取消訂閱,則下個扣款週期不會自動續費。你可以通過以下連結找到如何取消訂閱的詳細資訊:Apple Store取消訂閱方法  Google Play取消訂閱方法

與Himalaya一起

每天15分鐘
在碎片的時間裡,學習一個知識點;通勤時、家務時、運動時,隨時隨地暢聽
每週1本新書
優選最新最熱暢銷書,資深編輯精心挑選榜單佳作,只聽有價值的好書
每年10大系列
商業財經、歷史文化、親子育兒,同系列好書好課一網打盡,帶你深入探究一個主題
app store
googl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