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文字發布在公眾號“北京讀天下”,《價值創造與商業模式》在公眾號微店有優惠。每週新書聽友群微信號:yinmingshu002。 電視界流傳著陳虻審片的傳說。徐泓撰寫的《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一書中,有很多陳虻審片評述片斷。讀者可以根據這些片斷復原審片現場。書比較厚,如果想看濃縮版的審片語錄,到知網下載他發表過的論文也是一個辦法。1994~2002年,陳虻一共發表過五篇論文,每篇三頁,這些論文大概是為了滿足職稱評定要求而撰寫的,知網可以免費下載。看過《陳虻我們聽你講》之后,再來看陳虻的論文,會發現這些論文的內容非常熟悉,唯一的區别是這些論文專注於“生活空間”欄目,他的基本思想在2002年已經形成,之后的講課基本是對這些主張的不同表述。 還有一個資料來源是電視節目編導歐大明在公眾號山丘故事上提供的陳虻審片現場實錄。歐大明保存的這些審片實錄估計徐泓没有看到,未來也許有人可以對這些審片實錄進行整理。歐大明說,他們這批編導很幸運,相當於有四年跟隨陳虻的學習經歷。后來他們這個團隊解散了,但憑借在此期間學到的本領,每人都能夠獨立闖蕩。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從審片從獲益,陳虻采用了公開講課的方式,難以做到個性化的...
我們說陳虻是中國的Bill Siemering,首先是指時間上陳虻的工作晚一些,Siemering最重要的工作是在70年代完成的,陳虻是在90年代。其次是指兩人在行業中推動觀念變革的主題很相近。Siemering主張打破商業電臺追求聲音完美的技術路線,運用聲音技術表達對日常生活的尊重和關注,電話采訪時的電流聲、現場各種背景音都可以進入電臺節目。陳虻的主張是讓電視紀實節目擺脫解說詞,擺脫虛假拍攝,以平等態度對待拍攝對象,運用影像的力量表達普通人生活。 Siemering影響了美國公共廣播行業,他的作品樹立了行業標準。陳虻影響了中國電視產業紀實類節目的制作觀念,幾乎所有的電視臺都會借鑒生活空間的制作方法。從產出來看,生活空間是日播節目,一共推出了2000多期節目,它的規模和傳播在電視和紀錄片的歷史上都是空前的。
音頻文字發布在公眾號“北京讀天下”,《價值創造與商業模式》在公眾號微店有優惠。每週新書聽友群微信號:yinmingshu002。 公共廣播電臺網是一個獨立於商業廣播的社區市場,商業媒體無法進入。NPR向社區成員提供內容服務,掌握分銷渠道,擁有收入保證和社區支持,包括政治支持,籌款支持,本地內容支持。這是一個比較獨特的商業模式,不依靠外部市場,只要成員電臺能夠向本地聽眾提供價值,這個模式就是可持續的。個别成員電臺失去競爭力,退出市場,並不影響整個公共廣播網。有時,比較大的成員電臺也會收購無法經營的成員電臺,在內部形成一定的競爭市場。成員電臺是NPR最重要的利益相關人,運營中經常需要考慮如何避免影響成員電臺的利益。
音頻文字發布在公眾號“北京讀天下”,《價值創造與商業模式》在公眾號微店有優惠。每週新書聽友群微信號:yinmingshu002。 新聞品牌最有力量的節目是國際新聞。在前10年里,NPR幾乎没有資源投入國際新聞。當然它也會發布國際新聞報道,只不過這些報道通常依賴其他媒體的記者,比如報紙和電臺没有競爭業務,他們的記者可以客串電臺記者。靠借用其他機構新聞能力自然不可能成為一流的新聞品牌。1979年,NPR設立了第一間海外辦公室,由Robert Siegel負責倫敦辦公室。今天,很多報紙的國際記者站都消失了,NPR仍然保持了17間駐外記者站,能夠提供比較全面的國際新聞。
Frank Mankiewicz對NPR的主要貢獻是早間新聞,這不只是一個新節目,也是對NPR氣質的一種修正嘗試。Mankiewicz組建的團隊試圖模仿商業電臺的新聞節目,他們招募的主持人來自外部,不了解公共廣播聽眾的獨特習慣。節目試聽版制作好之后,發送給成員電臺,成員電臺的普遍反映是,這不像是NPR的節目,更像是商業電臺節目。節目上線前三天,Mankiewicz解雇了原來的主持人和制作人,選擇資深NPR員工Jay Kernis擔任制作人,節目風格就像ATC。這意味著Mankiewicz放棄了傳統的新聞報道主張,回歸Siemering的公共廣播理念。 Jay Kernis原本是文化節目制作人,是Siemering時代的人物,了解NPR作為公共廣播電臺的獨特性。NPR不應當扮演權威角色,應當軟化商業新聞那種僵硬姿態,大量提供藝術、流行文化、科學和另類主題。早間新聞的開發過程對於NPR獨特氣質的形成有特殊意義,它證明了,即使請來最優秀的新聞團隊,也無法制作出真正屬於公共廣播意義的節目。
音頻文字發布在公眾號“北京讀天下”,《價值創造與商業模式》在公眾號微店有優惠。每週新書聽友群微信號:yinmingshu002。 Bill Siemring不只撰寫了組織使命,提出公共廣播電臺的差異化主張,還在擔任節目總監期間給出了範例。1971年4月,NPR已經開始播出。不過今天一般認為All things considered第一期節目宣告了NPR作為新品牌的誕生。這期節目的開場是記者Jeff Kamen的聲音。那句著名的評論也是他說的,今天在這個國家的首都,如果你年輕並且留長頭發,你就是罪犯。Kamen深受Bill Siemering影響。Siemering要求記者在報道時做到傾聽,“你能讓我從聲音中聽出你是在哪里嗎?記者能不能閉嘴,讓磁帶記錄聲音?”[i] Kamen以前是報社的記者,到了NPR之后才開始思考,如何在采訪中發揮電臺的優勢,形成NPR聲音。在ATC第一期報道五月天華盛頓抗議活動時,很多聲音直接呈現給觀眾,前面没有介紹語。聽眾立刻可以知道這些聲音屬於什麼樣的人,不需要解釋和說明,這是節目編輯的力量。 [i] https://www.washingtonian.com/2021/06/01/npr-at-50-a-highly-selective-history/
音頻文字發布在公眾號“北京讀天下”,《價值創造與商業模式》在公眾號微店有優惠。每週新書聽友群微信號:yinmingshu002。 新成立的NPR面臨著和今天創業者一樣的難題。我們為誰服務,顧客價值主張是什麼?如何理解電臺的使命,競爭對手是誰,競爭優勢從哪里來,如何進行市場定位。第一屆理事會一共五名成員,他們推舉來自布法羅大學學生電臺的理事Bill Siemering為NPR撰寫一份使命宣言。下面是其中的部分內容: NPR服務於個體;它將促進個人成長;它將以尊重和喜悅而非嘲笑與憎恨的態度看待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它將頌揚人類體驗的無限多樣性,而非視其為空虛乏味之物;它將鼓勵積極建設性的參與意識,而非冷漠無助的消極心態。 NPR將積極探索、調查和解讀具有國家及國際重要性的議題。其節目將幫助個人更好地了解自身、政府、社會機構以及自然與社會環境,從而能夠明智地(intelligently)參與到推動變革進程的實踐中。 NPR宣言中說,我們不會將聽眾看成是市場,而將他們看作是有好奇心的同時又是復雜的個體。這是一份創業文件。它非常自信,NPR不會利用政府的支持壟斷市場,要為電臺找出一條新的出路。創建一家有别於商業電臺,也不同於過去的教育電臺,能夠和電視競...
音頻文字發布在公眾號“北京讀天下”,《價值創造與商業模式》在公眾號微店有優惠。每週新書聽友群微信號:yinmingshu002。 主持人不做介紹和宣講,只是發出一個信號,宣布進入讀書時間。全體成員停止出聲,開始靜默讀書。手機靜音,只剩下背景音樂。參加者大約20~50人,核心時長一小時。每人攜帶自己的書,互不打擾。書的種類没有限制,可以使用電子閱讀器,不喜歡現場音樂的戴上耳機,還有人聽有聲書。活動開始前有大約半小時用來簽到,結束后可以直接離開,也可以稍事停留,做些交流。没有指定圖書,不設置閱讀截止日期,不用報告讀后感,消除所有壓力,惟有安靜讀書。 傳統讀書會活動幾乎完全復制職場偏見,很容易形成控制型文化,社會權力侵入私人生活。它們要求成員閱讀同一本書,接受專家訓導,還要當眾分享閱讀體會。成員間最好相互競爭,參考企業績效評價做參與度排名。 在靜默讀書會,每個人讀的書都不一樣,專家和領讀人失去了用武之地。靜默讀書會的會員來自不願意加入傳統讀書會的人群,它的增長並不威脅現有讀書會,而是創造出增量閱讀市場。兼職創業10年,全球55個國家,1500家分部。
音頻文字發布在公眾號“北京讀天下”,《價值創造與商業模式》在公眾號微店有優惠。每週新書聽友群微信號:yinmingshu002。 在刻畫傳主人物性格方面,維特的條件要好很多,他可以直接采訪。但他也有困難,不能采訪黃的家人,看不到公司文件。黃仁勳很擅長和媒體打交道,往往讓記者捉摸不透想法。記者只需要發一篇稿件,維特的工作難度大得多,他必須講出具備一致性的故事。對於傳記作者,讚揚不算是本事,挖出心靈深處的陰暗面才能體現能力。黃仁勳在和維特交談時化用了喬布斯的說法。他說我希望自己在這本書出版之前死去。維特和黃仁勳之間談不上敵意,因為兩人有共同的目標。但在共同目標之外又有各自的想法和任務,這就造成寫作過程中出現了一種緊張。兩人都很堅定,黃仁勳有自己的原則,他和矽谷其他企業家不一樣。維特也很堅定,作為作者要對作品和讀者負責。 維特花了很多力氣刻畫黃仁勳的矛盾性格,平時總是似笑非笑,在員工面前是暴君,在朋友面前又非常親切。維特提醒讀者,一致性並非黃仁勳的性格標簽。那些看似深思熟慮的見解,乃至精煉的格言,實際上可能只是他即興發揮,未必認真,過后也可能忘得一干二淨。記者喜歡他,因為他給出記者想要的素材。但他不是選...
音頻文字發布在公眾號“北京讀天下”,《價值創造與商業模式》在公眾號微店有優惠。每週新書聽友群微信號:yinmingshu002。 《黃仁勳傳》(TheThinking Machine: Jensen Huang, Nvidia, and the World's Most Coveted Microchip),2025年4月出版。作者斯蒂芬·維特Stephen Witt,美國財經記者,《紐約客》撰稿人。簡體版書名《黃仁勳:英偉達之芯》,2024年12月出版(湛廬/財經)。 《英偉達之道》(The Nvidia Way: Jensen Huang and the Makingof a Tech Giant),2024年12月出版。作者金泰,《巴倫週刊》科技專欄作家。簡體版2025年1月出版(中信·漫遊者)。 《英偉達之道》和《黃仁勳傳》似乎是兩個差異化主題,一本著重企業,一本著重人物。實際上兩本書都可以命名為“黃仁勳和英偉達”。兩本書都得到英偉達方面的授權,大致遵循同樣的時間線來描寫企業歷程,采訪的人物有很多重復。它們的目標讀者略有不同。金泰的書適合對英偉達產品和歷史有所了解的讀者,著重內部管理經驗挖掘。維特的書面向對英偉達和GPU不熟悉的讀者,將黃仁勳個人經歷、公司歷史和行業背景結合起來,追求歷史感、復雜敘事和人物理解的深度。奇怪的是兩本書的篇幅一樣,都是27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