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一起並稱“四書”,是兩篇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的儒家經典。
不讀《大學》,就摸不到儒學的大門;不讀《中庸》,就到不了儒學的高峰。
大人之學,初學入德之門
三綱領: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庸》是儒家經典之一,也是四書之一,是可以用的智慧書。
《中庸》作為平民的哲學,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它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思想的發揮,在處理人與人交往的社會關系上要求符合“中庸之道”,其行為準則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從而達到“中庸”的和諧境界。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雲:“贍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澗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澗兮者,恂溧也; 赫兮喧兮則,威儀也; 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誥曰:“作新民。” 詩雲:“週雖舊邦,其命維新。”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雲:“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詩雲:“綿蠻黃鳥,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無情者不得儘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惕則不得其正,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 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 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之其所賤惡而辟焉, 之其所敬畏而辟焉,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故諺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康誥曰:“如保赤子。” 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 此謂一言賁事,一人定國。 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 詩雲:“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 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 上老老而民興孝, 上長長而民興弟, 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 所惡於下,毋以事上; 所惡於前,毋以先后; 所惡於后,毋以從前; 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 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 此之謂挈矩之道。
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戮矣。 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