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任職期間,曾有一位女秘書協助他的工作。 這位秘書雖然相貌出眾,但在工作上卻有些馬虎,她的公文經常因粗心而出錯。 一次,柯立芝見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對秘書說: “你今天的著裝很漂亮,非常適合你這樣漂亮的人。” 秘書聽了受寵若驚,全然没想到會受到這樣的讚美。 柯立芝緊接著又說: “當然,我相信你能把公文處理得同你一樣漂亮。” 果然自此之后女秘書工作變得更為出色。 不僅將公文處理得不錯,更是力爭把工作干得漂亮。 朋友聽聞非常的驚訝,便問柯立芝: “這個方法真的是太妙了! 你是怎麼想到這種方法的?” 柯立芝回答: “你見過理發師給人刮胡子嗎? 在刮胡子前,他要先給人塗一些肥皂水。 有了肥皂水后,刮胡子就不疼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肥皂水效應”。 將對他人的批評夾裹在前后肯定的話語中,才能減少批評的負面效應,使被批評者愉快地接受。 以讚美的方式巧妙的取代批評,以看似簡單快捷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生活中,面對别人的錯誤,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出聲指責。 殊不知,言語的刻薄只會消耗别人的好感,最終傷人寒心。 每個人都渴望溢美之詞,真誠地讚揚、婉轉地勸導,...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時期: 感覺做什麼都提不起勁,工作上小麻煩不斷,生活中也總有些磕磕絆絆; 明明没做什麼重活,卻感到身心俱疲; 想努力改變,卻像陷在泥潭里,使不上力,也找不到方向。 仿佛整個世界都在與你作對,那種“喝涼水都塞牙”的無力感,足以消磨掉一個人所有的熱情。 為了改變現狀,很多人會更拚命地工作,更努力地社交,更急切地尋求外部的解決方案。 然而很多時候,越是掙紮,陷得越深。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個聽起來有點“玄”,但實則蘊含深意的人生智慧: 當你感到能量低迷、運氣不佳時,主動“扔掉”一些東西,比盲目地“獲取”更重要。 這並非迷信,而是一種清理內心、轉變能量頻率的極簡哲學。我們的生活需要“斷舍離”,內心世界也同樣需要。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遺憾,面對這些“未完成”事件,有的人能夠自己釋懷,然后拂袖而去,有人卻難以放下,始終耿耿於懷。 甚至還會在夜深人靜時,把那些我們做錯的決定、失敗的經歷、傷痛的往事,一件一件地拿出來反復咀嚼。 如果當初我選擇了那個offer就好了…… 如果那時我没有說那句話,關系就不會破裂了吧…… 如果我當時再努力一點,結果會不會完全不同? 殊不知...
《道德經》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人生諸多煩惱困頓,追根溯源,往往逃不過三個字。 看破這三個字,便是看破了人生大半的迷障;放下這三個字,便是放下了生命最沉重的枷鎖。 01 敗於爭 《莊子》有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世間紛擾,多起於一個“爭”字。 爭名逐利看似進取,實則是在無形中消耗著自己的福報。 戰國名將白起便是明證。 他一生征戰,戰功赫赫,卻因好爭強鬥勝,在長平之戰后與範雎相爭,竟多次拒受王命。 最終君臣失和,被賜死於杜郵。 臨終前他幡然醒悟:“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儘坑之,是足以死。” 白起之敗,其實並非敗於戰場,而是敗於一顆爭心。 與同僚爭權致禍,與君王爭勝招厭,與天道爭強惹災。 《菜根譚》說得好:“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 處處爭先,反失其先;時時好鬥,終招其禍。 放在現在,同樣如此。 職場中爭功諉過,家庭里爭強好勝,朋友間爭鋒比較,紛爭不斷,是非就不止。 學會退一步觀想,想象自己站在高處看人間紛爭。 就會像水一樣,隨方就圓,可容世界萬物,亦可讓自己欣喜。 02止於滿 《尚書·大禹謨》雲:“滿招損,謙受益。” 水滿則溢...
《增廣賢文》有言:“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生活里最繞不開的是人心,最容易看走眼的也是人心。 有人巧舌如簧,初見時讓人如沐春風,相處久了才知內里涼薄; 面對利益誘惑時,保持格局 《論語》有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利益面前,最考驗人性。 有些人為了金錢可以出賣朋友,背棄承諾; 而有些人即使身處困境,也不願損人利己。 張記布莊的掌櫃張明與李記糧鋪的掌櫃李達,常合夥販運貨物,往來多年。 一次,兩人合購的一批絲綢在途中遇雨,部分受潮。 張明清點時發現,未受潮的竟是上等好料。 他悄悄分出大半,只把受潮的部分留給李達,還謊稱這批貨全損了大半。 李達雖覺疑惑,卻没多問。 次年,兩人合運的糧食遭劫。 李達將完好的糧食全部分給張明,自己只留了些散落的碎米,說: “你家人口多,這些先緊著你。” 張明得知真相,紅了臉。 曾與張明同謀私吞利益的商戶,見他行事不端,漸漸斷了往來。 而李達則因取舍分明,生意夥伴越來越多,遇事總有人肯伸手相助。 《論語》里講:“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在利益面前能有所取舍的人,心里有杆秤,他們知道世界上太多東西比眼前的好處重要,可能是情...
你有没有過這樣的時刻: 明明剛吃完飯没多久,卻還是忍不住吃點小零食解解饞; 加班到深夜,不自覺就點了一堆高熱量外賣,撫慰疲憊的身心; 對某種食物有著強烈渴望,只要吃不到就抓心撓肝,非常難受…… 心理學博士珍妮弗·泰茲指出,這些都是“情緒化飲食”的表現。 現代人大多生活壓力大,不知不覺就會在情緒驅動下,胡吃海喝,填補內心的空虛。 再加上受到諸如“吃好喝好,快樂不倒”“唯獨愛與美食不可辜負”等網絡金句影響,我們更容易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放縱自己。 可是,多吃未必是福。 長期依賴食物解壓,不僅容易養成不良飲食習慣,而且會危及身體機能,埋下一輩子的健康隱患。 就像有句玩笑話說的: 人生就那幾碗飯,誰先吃完誰先走。 40歲以后,少吃,保命。 很多人會有這樣紮心發現: 年輕時,吃嘛嘛香,怎麼炫飯都不發胖; 但中年以后,明明没吃多少,體重卻蹭蹭上漲,偶爾吃多了,還覺得脹氣、難消化。 為什麼?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 中年人的代謝能力下降了。 研究發現,過了30歲,新陳代謝每10年就降低5%。 而且人體葡萄糖的最大消耗者——肌肉,總量也會逐漸減少,20-50歲間,會流失約10%-15%。 這也意味著...
生命是燦爛的花樹,需要悉心嗬護,才能枝繁葉茂,花開爛漫。 學會愛自己的人,懂得用生命的甘泉澆灌自己。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遊弋,在書香的浸潤中成長,在自律的約束下生活,在浪漫的期許中成長。根深深紮在泥土中,葉徐徐搖曳在清風中,活得詩意浪漫,活得逍遙自在。 學會愛自己的人,在不經意間,將自己活成了一樹風景,活成了一闕詩詞,唯美靈動,點綴著世界,裝飾著人間,也享受著美好帶給自己的饋贈。 愛自己,讓世界變得美麗多姿,也讓自己活得精彩絕倫。 愛自己的人,他們像鳥兒一樣,珍惜自己的皮毛,愛護自己的聲譽,絕不容許汙垢隨意玷汙自己的清白和美好。他們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守著內心的高潔與清雅,如一株蓮,花開無聲,花落無言,卻把最動人的美麗,最脫俗的品性,留給世界,留給自己,留給歲月。 好好愛自己的人,一切都是自由的。他們有著內心的堅守,有著內心的追求,更有著獨立特行的品質。他們不隨波逐流,不道聽途說,遇事眼睛會觀察,耳朵會傾聽,大腦會思考,行動會抉擇,不盲從,不跟風,始終能保持思想的自由,靈魂的自由。 不被他人影響情緒,不被環境改變本質,不被命運牽著鼻子前進,永不停息地朝前行走,即使背負蒼涼,仍...
有些道理,像藏在溪水下的卵石,只有水流緩下來時才能看清它的紋路。人生亦如此,當我們將那些多余的聲響、思緒、執念輕輕撥開,便會發現,靜默處自有清歡,簡單中藏著深意。 管得太多,心便成了雜亂的集市,每一處角落都擠滿他人的喧囂。我們總以為插手是關懷,卻忘了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距離,恰似兩株並立的樹,根系各自深紮,枝葉偶爾相觸,風過時交換秘密,雨來時各自生長。 不管,不是冷漠,而是對生命的信任。就像天空從不指揮雲朵如何飄蕩,大地從不命令野花如何綻放。萬物自有其韻律,過度干預反而折損了天然的靈性。留一片空白給他人,也是給自己的心騰出一方淨土,讓呼吸更從容,讓目光更清澈。 語言像一把雙刃的刀,能劈開迷霧,也能劃傷柔軟。那些未出口的話,有時比滔滔不絕更接近真相。靜默中,我們聽見自己的心跳,聽見草葉摩挲的私語,聽見月光落地的輕響。 少說,是給言語以重量。如同深秋的果實,沉甸甸地掛在枝頭,不聲張卻飽含甜蜜。當我們將解釋的衝動、辯白的急切一一按下,反而在沉默中築起一座橋,通往更深的懂得。有些心事,只能以眼神傳遞;有些共鳴,不必借聲音抵達。 思緒如野馬,馳騁過千山萬水,卻常常在原地踏出泥濘的坑窪。我們...
樊登有次跟妻子出門看電影。 等紅燈的空隙,車門突然被一個路人踹了一腳。 妻子聽到了,要他趕緊下車看看。 他擺了擺手,說:“我們現在要做的是趕緊找地停車看電影,不要在小事上被别人帶偏了。” 有時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會無休止地消耗人的精力。 别讓小事占據你的心,也别讓無謂的對抗耗光你的勁。 真正的成熟,不是你贏了多少大事,而是你在多少小事里,選擇了不對抗。 01 你知道嗎? 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一項最昂貴的成本,叫“摩擦成本”。 指的是,你花在一件不產生任何價值、只會持續消耗你的事情上的所有心力、時間、情緒。 在小事上跟人對抗,就是摩擦成本最高的一種行為。 你越是在小事上對抗不止,后面越是有更糟更爛的事等待著你。 媒體人@賀安學長有個朋友,前陣子很是苦惱。 他鄰居家的孩子最近在學琴,一到晚上就會鬨出不小的動靜。 這個朋友不堪其擾,選擇上門找鄰居理論。 鄰居一看這架勢,也不打算退讓,最后兩家一度鬨到了報警的地步。 來來回回折騰了半個月,他的日子也被攪和得一塌糊塗。 不僅跟鄰居的關系徹底鬨僵,自己也因為上班没精神,被領導找去約談。 他終於后悔莫及,苦笑著說:“當時要是忍...
你有没有發現一個現象: 其實很多人不能坦然地接受讚美。 當被誇獎時,TA們第一反應是否定自己: 比如穿了件新衣服出門,被同事或朋友誇“真漂亮”,會變得很慌亂,擺擺手說“没有没有”。 或者著急證明自己並不優秀: 比如某個月超額完成kpi,被老板當眾表揚,不會覺得開心,反而開始解釋“我没做什麼,是剛好碰到個大客戶”。 而且,這樣回復並不是出於謙虛,而是真的感受到了尷尬、惶恐、心虛,發自內心地抗拒“被讚美”這回事。 網友們把這種現象叫做“被誇羞恥症”。 明明自己確實有一些不錯的地方,為什麼面對讚美時,卻感覺不適,甚至是“羞恥”呢? 今天,跟你聊聊:“被誇羞恥症”。 一個人,有多需要被讚美? 日本綜藝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狂誇一個女孩50天,看看她會有什麼變化。 女孩名叫Kyoka,21歲,一直以來都因自己的長相感到自卑,還曾經被同學嘲笑鼻毛外露,所以總是戴著口罩出門。 參加節目前,Kyoka極度不擅長和異性交流,每說一句話,都小心翼翼,整個人畏畏縮縮的。 節目組決定改變Kyoka的生活環境,没有嘲笑、羞辱和批評,取而代之的是讚美、誇獎和鼓勵。 他們給Kyoka報了一門意大利語課,讓她選擇了一位自己喜歡的男外教。 一見面,外教就開...
有人說: “生活就像一片大海,我們就是海域里的船,每一次意外都像一次風浪,隨隨便便就能將船掀翻。” 懂得生活中的道理,就像擁有了掌舵的方法,能夠輕鬆面對風浪的侵襲。 5個現代寓言哲思故事,很短,卻能受用一生。 樓上老爺子的喜好 鄰居陳老是個愛好甚廣的人,小提琴拉得好,綠植都能種成小森林,平時還能訓練小鳥唱歌。 鳥語花香的生活,頗有情趣。 但過了一段時間,陳老卻被物業找上門,說他們接到了樓下李老的投訴。 陳老的“愛好”,打擾到了李老。 陳老的小提琴拉得雖好,卻偏愛在深夜演奏,吵醒了李老,還責怪李老不愛音樂; 種植技術高超,卻因此讓綠植擋住了李老的窗戶,影響了采光與通風; 養鳥雖有愛心,卻因鳥叫吵到了李老。 李老勃然大怒,陳老卻渾然不解:雅致的生活,因何不喜呢? 二人交流無果,這才找來了物業。 感悟: 世間千面,所愛不一。 甲之蜜糖,卻是乙之砒霜。 世人各有所愛,既不要將自己的愛好強加於他人身上,亦不能只顧自己開心,耽誤了他人生活。 看到過一句話: “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相處,不是將我認為好的全部給予,而是給你所需要的,點到即止。” 學會換位思考,懂得保留空間,才能把握好人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