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我們常會被無形的枷鎖左右命運的方向。 有道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想要突破束縛,就要先會“破相”。 當你開始覺察並打破這些無形的“相”時,好運的征兆就會自然顯現。 破“心相” 心相,是一個人根深蒂固的認知模式。 一個人的心相,決定了他如何看待世界。 《莊子》里有個“井蛙不可語海”的故事: 井蛙日日蹲在青苔斑駁的井底,望著圓鏡般的天空自鳴得意。 當東海巨鱉向它描述無邊汪洋時,井蛙的腮幫子鼓了又鼓:“胡說!世界怎麼可能比我的井還大?” 直到某日暴雨漲水,它被衝出井口,才在滔天浪花中啞然。 原來自己畢生堅信的真理,不過是方寸之間的幻影。 井底之蛙堅信天空只有井口大,直到被海龜帶到海邊,才知世界之廣闊。 許多人就像這只蛙,被自己的認知困住,錯失了無數機會。 禪宗有句偈子:“不破本參不住山。” 意思是未打破認知牢籠前,所謂的修行不過是換個地方坐井觀天。 真正的成長,始於承認自己可能是那只井蛙的瞬間。 就像蝴蝶掙破蟲繭時的陣痛,打破心相的過程必然伴隨著不適與懷疑。 但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看見原來井欄之外,真有星辰大海。 莊子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
每天早晨,鄰居「咆哮大嬸」對一年級兒子的催促聲都能響徹整個樓道。 “還不快點起床,馬上要遲到了!” “刷個牙磨磨蹭蹭的,快點!” “還剩5分鐘就出門了,快點吃!” 鄰居常跟我抱怨:“一早晨就耗儘了一天的力氣,没有時間觀念的孩子真的傷不起!” 的確,很多没有時間觀念的孩子,都有做事拖延、磨蹭,缺乏專注力、自制力,低效率等問題。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直接影響學習成績和效率。 孩子只有有了時間觀念,才會懂得時間管理。 但是,孩子的時間觀念和時間管理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培養的。 我們需要先理解孩子的磨蹭,才能解決孩子的磨蹭問題。 有時我們會發現,好像越催促,孩子越慢,真是急死人了! 其實,孩子們著實被冤枉了。 6歲以下的孩子愛磨蹭,没有時間觀念,皆因為他們真的不認識時間。 大人嘴里的1分鐘、5分鐘、10分鐘,孩子根本不知道有多長,也就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要做的事。 心理學家發現: 孩子2.5-3歲,時間觀念才開始發展。 到了6歲,大部分孩子仍然不會認表,對於具體時間有多長也没什麼感覺和概念。 一直到8歲上小學后,孩子才有了一點時間概念,知道按時上學,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
弘一法師曾言: “人生三見,見自己,見眾生,見天地。 ”這句簡短的話語,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智慧,道出了人生修行的三重境界。它不僅是對佛法的精妙總結,更是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洞察。這三重境界,如同階梯,引領我們從自我認知出發,走向對眾生的慈悲,最終抵達與天地共融的智慧之境。 見自己 “見自己”是人生修行的起點,也是最難跨越的一道門檻。人常常被外界的喧囂所迷惑,被欲望與執念所牽絆,難以看清自己的本心。見自己,意味著撥開迷霧,直面內心的真實。 見自己,是一場與自我的對話。它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傾聽內心的聲音,覺察自己的喜怒哀樂,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只有真正認識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局限與潛力,才能找到生命的方向與意義。 見自己,也是一種自我接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有光明與陰影。見自己,不是苛求完美,而是學會包容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全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與自己和解,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見眾生 “見眾生”是見自己的延伸,也是修行的更高境界。當我們真正認識了自己,就會意識到,自己與眾生並無本質的區别。眾生皆苦,每個人都在經歷著各自的喜怒哀樂,都在追尋著自己的幸福與解脫。 見眾生,...
週國平說:“懂得自尊自愛,使自己有一顆坦蕩又充實的靈魂,足以承受得住命運的打擊,也配得上命運的賜予,倘能這樣,也就算得上做命運的主人了。” 生活是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苦也要自己吃,不與是非得失糾纏,自尊自愛,善待自己,才不負生命。人生中所有美好的獲得,都需要我們付出努力,日子不是突然變好的,是日復一日的積累慢慢好起來的。 按照自己的生活節奏,讀一卷書,喝一杯清茶,安頓好一日三餐,一個人的時光不是孤獨,而是與自己溫柔以待,靜下心來感悟生活里的樂趣。當我們內心平靜,不急不慌的過日子,終究可抵世事無常。 生活的許多經歷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都只要靠自己,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系,更不能期待感同身受,在這個價值交換的時代,一切都需要自己變得強大,才能抵禦生活中的無常。寵辱不驚,自尊自愛,便是最大的體面。 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要懷疑自己的選擇,也不要焦慮,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去克服生活里的困難。人生無常,不要苛責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在社交中要有自知之明,少一些內心的欲望,多一些腳踏實地的努力,在時間的洪流里,保護好自己。 不要羨慕别人,誰的生活都是一地雞毛,誰家的鍋底都是黑的。不...
每個人身上都自帶一種磁場。 與自己磁場相合的人,相處起來會特别的舒服自在; 而與自己磁場不合的人,雖然說不上來為什麼,但總感覺有莫名的壓力。 人生路漫漫,遠離磁場不合的人,才是對自己最好的善待。 喜歡否定你的人 生活中,有些人總是習慣性地去否定别人。 在否定别人的過程當中,他們可以獲得一種優越感。 或者他們只是單純的不想讓别人過得更好,所以就會通過否定的方式,讓對方在原地打轉。 遇到這樣的人,即使我們有很強大的內在,也容易在長時間的 被否定中,變得越來越自卑,越來越不敢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有些人,在否定我們的時候,還會對我們說:我是為你好。 真正為我們好的人,不會一味的否定,而是會在我們猶豫的時候,給予我們前行的動力和勇氣。 在我們好高騖遠的時候,能夠讓我們分清楚現實與幻想。 這樣的人,才真正能夠為我們的人生助力。 而那些總是一味否定我們的人,只會拖慢我們前進的步伐。 喜歡抱怨的人 没有誰的人生會是一帆風順的。 面對人生當中的挫折與困難,如果一味的去抱怨,那麼就只會讓自己的鬥志越來越低落。 那些喜歡抱怨的人,會在潛移默化中把負能量傳遞給我們。 在他們長期的潛移默化下,我們自身的負能量也會變得越來越...
北島曾說: “一個人的行走範圍,就是他的世界。” 無論人生行至何處,總是需要腳踏實地的邁步,更離不開腳上所穿鞋子的幫助。 好的鞋子可以助力前行,無論跑步或是攀登,都能從容面對,一往無前。 壞的鞋子只會阻礙進程,無論行走或是站立,都會倍感難受,寸步難行。 鞋子的種類與款式千差萬别,每個人的偏愛與喜好也迥然不同。 從一雙鞋里,可以窺見人生百態。 人生如鞋,不同的鞋,暴露了不同的生活態度,穿好鞋,方能行好路。 鞋要合腳,人要合拍 鞋子的外表再好看,若是尺碼不適合自己,那就没有選擇的必要。 就像《灰姑娘》故事里的水晶鞋,任憑灰姑娘的姐姐們如何去削足適履,也無法穿上這完全不合腳的鞋子。 即使自己強行穿上,也無法長久堅持,只會把雙腳磨破,讓腳趾擠作一團。 人生如同那雙腳下的鞋子,最要緊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那雙。 1914年,陳獨秀與李大釗因《甲寅》雜志而相識,從次開啟“南陳北李”的佳話。 兩人初次見面便相談甚歡,信念契合的二人結為密友,並且至死都在堅守這份友情。 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遠在日本的李大釗,便寫下《青春》給予呼應。 后經章土釗推薦,陳李兩人在北大,共同走過一段攜手奮鬥的難忘時光。 陳...
不知你身邊有没有這樣的人? 他脾氣一點就著,偶爾會讓人下不來臺;他說話從不繞彎子,有時聽起來還有些刺耳;他做事風風火火,好像總是在push你的進度…… 但每當你需要幫忙時,衝在最前面的,也往往是他。 一開始,你也會好奇,這到底是為什麼? 畢竟,成年人的世界,太多的人都習慣了在言語上裹上糖衣、行事時權衡再三。 但經歷過世事滄桑后,你會驀然發現,正是這份不加修飾的真實、不裝腔作勢的赤誠,讓你更加踏實。 這些人,或許不是社交場合上最討喜的角色,卻常常是你生命中最值得深交、最靠得住的貴人。 直來直去的性子,看似傷人,實則敞亮 前一陣子,電視劇《無所畏懼》迎來了第二季。 熱依紮飾演的女主羅英子,真的是讓人又愛又恨。 你若問為什麼,大概就是因為她那個直來直去的性格。 和這樣的人相處,一開始真的會覺得“有被冒犯到”。 但由於他們的底色是敞亮而又明媚的,相處得久了,反而心安了。 剛認識羅英子時,邱華和觀眾們一樣,都對這個姑娘有些畏懼。 畢竟,她直來直去、大大咧咧,有話就說,有案子就要。 與邱華這種小地方來的、一心只求轉正的實習生,簡直是大相徑庭。 直到那次,她被辦公室的男同事圍追堵截、當面數落,還不敢正面發生衝突,...
蘇東坡一生博覽群書,但在讀到《莊子》時卻不由自主讚歎: “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 莊子的文字就像一盞明燈,從古至今給予無數人智慧的啟迪與洗禮。 而在今天這樣一個全民被內卷與焦慮裹挾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多讀一讀《莊子》。 從它那充滿哲學深味的故事里,你會收獲心靈的清靜,也會找到穿越俗世煩惱的路徑。 讀懂了莊子的人生四境界,你的人生也就没有什麼不能釋懷,不可放下。 不執於物 有位木匠名叫梓慶,有一天他雕刻了一個木制的鳩形鳴箏架,栩栩如生,巧奪天工。 國君看到后讚不絕口,問他是用什麼神奇的方法做出來的。 梓慶回答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木匠,哪有什麼神奇的方法。 在雕刻之前,我確實做了一些準備工作,我會先齋戒三天,平靜心神。 在這三天里,我不考慮任何獎賞、名聲,甚至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 等我的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我就會走進山林,觀察天地自然的造化。 當我找到了最適合的樹木后,心中就會浮現出鳩形鳴箏架的形象,這時再動手雕刻,它自然就成型了。” 生活中,我們很多人之所以總是活得焦躁不安,就在於內心總被各種繁思雜念所纏繞。 太在意得失,把很多外在之物,名聲、財...
最近看到的一句話,警醒了很多人:“選伴侶,不要只看誰對你好,而是看TA本來好不好。”在評論區,有人寫下自己的經歷:“他追我時什麼都好,體貼、細心、秒回消息。但在一起后我才發現,他的溫柔只是手段,他的情緒像地雷,一不小心就被點炸。”也有人說:“他很好,但我總在關系里感到不安。他對我好,卻讓我越來越不像自己。”這大概也是許多人的戀愛縮影——從“TA對我真的很好”,到“和TA一起我怎麼變得小心翼翼的”,再到“我終於明白,TA不是那個能讓我安心的人”。我們常以為,愛一個人最重要的是“TA有多愛我”,但越來越多的人在現實中體會到:愛不能代表一切,伴侶的“ 人格底色 ”才是決定一段關系能不能長遠的基礎。心理學家Karen Horney曾指出: 一個人最基本的安全感,來自TA內在的人格穩定性,而不是外在給予的“好”。 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一個人“對你好”並不等於TA是“好的人”?怎樣看清一個人真正的“情感底色”?選擇人生伴侶時怎樣才不會“看走眼”? 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聊一聊這個話題。 為什麼TA“對你好”,並不等於是“好的人”? 在一段關系中,很多人一開始都容易被“TA對我多好”所打動: 節日會給你準備驚喜、下雨會給你送傘、...
古人雲: “藏風聚氣,得水為上,故謂之風水。” 風水的定義,原指地理方位、風向、格局等。 福澤深厚之地,即是風水寶地。 同樣,人之身上,也存在風水。 絕佳的形象,能給你帶來好運; 溫和的言語,能幫你積攢好人緣; 開闊的思維,能助你走向成功。 生活不易,養好這三處風水,你也能無往不利。 元代雜劇《誶範叔》里說: “先敬羅衣后敬人,先敬皮囊再敬魂。” 的確,衣如其人,你的形象里,藏著最真實的生活態度。 一個衣著得體、氣質干淨的人,更容易獲得尊重和機遇,被世界溫柔以待。 知名主持人楊瀾在英國求職時,曾因裝扮太過隨意,而錯失面試的機會。 情緒低落的她回到家后,又被極愛干淨的房東嫌棄,甚至讓她滾出家門。 但是,她並没有意識到問題所在。 她披著散亂的頭發,在睡衣外面裹了一件外套,便急匆匆出了門。 當她走進一家咖啡店時,服務員神色怪異地看了她一眼,將她引到一個空座位上。 對面坐著一位儀態優雅的老太太,她悄悄遞給楊瀾一張紙條: “洗手間在你的左后方拐彎處。” 楊瀾看看精致溫婉的老太太,又下意識地低頭看了看自己的睡衣和運動鞋,羞愧之情難以言表。 她迅速起身走進衛生間,整理好淩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