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曲《流水》(流水、鳥鳴、古琴)
古琴曲《流水》歷史悠久,這首古曲在古琴音樂中頗具故事性,原本曲名為《高山流水》,這個曲名婦孺皆知,承載著一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傳奇典故,至今在古箏、琵琶演奏曲中還存有《高山流水》之曲。然而古琴卻另辟蹊徑,在唐代,此曲分做了《高山》與《流水》兩曲,一巍峨陡峭、一奔流暢快,正如中國文化講究“一陰一陽之謂道”,古琴作為傳統音樂之首,把高山之姿與流水之態分門别類地謹慎對待。
明代朱權《神奇秘譜》中《高山》、《流水》的題解記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此后刊載《流水》的琴譜多達30多種,它們的基本內容和精神一脈相承,也基本保持了8段的結構。清鹹豐至光緒年間川派琴家青城道士張孔山在原第五、六段之間加了一段,成為9段。
古琴琴聲不大,內斂深沉不張揚,自古以來古琴的演奏,往往被看作是知音之間心與心的交流。古琴曲《流水》,引出一段俞伯牙與鐘子期膾炙人口而感人至深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撥動著今人的心弦,帶給我們無儘的遐思。
隨著琴聲緩緩奏起,聽者仿佛將視線投向久遠的春秋時期。精通音律的琴師俞伯牙,在一個和風舒暢,薄霧輕揚的早晨,端坐山林,手撫伏羲琴,彈奏他新作的琴曲。琴聲穿越寂靜的山林,時而淺如墜玉,時而亢似龍吟,時而清冷纏綿,時而澎湃浩蕩,隨著陣陣鬆風,彙入山泉,漫入嵐岫,潺潺切切。此時路過的樵夫鐘子期,安靜地站在琴聲里,垂目凝神,直聽得物我兩忘,脫口讚曰:「洋洋乎志在流水。」一語深刻地道出了伯牙所彈奏琴曲的內涵,從此伯牙視子期為「知音」,彼此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后來子期不幸早亡,伯牙斷弦摔琴,「一曲情思隨風去,歸來化做斷弦琴」,終身不再鼓琴。二人默契篤深的友情被傳為千古佳話,世間也多了「知音」這麼一個意味深長的詞語。
1977年8月20日,美國宇航局向外太空發射的“旅行者”號宇宙飛船上搭載了一張據稱能保存10億年之久的鍍金唱片,其中就有我國著名琴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一曲。
《流水》琴曲,由於演奏技法獨特、樂曲旋律動聽,一直被奉為“古琴十大琴曲”之一,在古琴音樂中地位尊崇。而它的兄弟《高山》曲,相對顯得平平無奇,大約這也是一種既有顯赫便有低調的中國式陰陽互補規律。
本曲配圖:王石谷(清)《仿巨然山水圖》
立軸 紙本墨筆
高:127.4cm 寬:60cm
上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