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可能不全是老子寫的
喜馬拉雅的聽友,你好,我是傅佩榮。這一集要介紹介紹老子思想的形成。我們說過,老子的《道德經》這本書可能不是一個人的專門著作,理由就是:里面雖然只有五千多字,但至少有兩個地方有明顯的重復,另外還重復了幾個簡單的句子。因此,它可能是幾位隱士把長期人生的歷練及思考的心得綜合起來,但他們有共同的眼光與見解。所以談老子思想的形成,我們要特别介紹以下三點:
第一, 危機時代的人生智慧;
第二, 面對存在上的虛無主義;
第三, 提出一套圓滿的系統。
(一)危機時代的人生智慧
我們先看第一點。老子的時代是一個危機時代,我們說過他的年紀大概比孔子早了30年,是春秋時代末期。老子因為是週朝的文化官員,學問與見解都超出一般人,遇到時代衰落的時候怎麼辦呢?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開始了百家爭鳴。所謂的“諸子百家”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何目的呢?他們的目的都差不多,就是要在一個亂世里面,找到新的出路。
這種情況可以做個比喻:國家有如一輛遊覽車,司機就是天子,要載著全車人到一個風光明媚的地方去旅遊。但車子開了一半,司機唿然心臟病發倒下來,請問:在車上,誰有責任繼續開車?答案是懂得開車的人,或是自以為懂得開車的人。所以諸子百家就出現了,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
但在各種見解里面,真正值得重視的、不受時空限制而有長遠意義的只有兩家,就是儒家與道家,這一點我們從一位西方學者的研究也可以得到驗證。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提出一個觀念,就是在公元前800年到200年之間,是人類文化的軸心時代,也就是各大文明不約而同出現了大哲、先知這樣的人物。
譬如說在印度有釋迦牟尼,在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然后在猶太教有大先知出現,中國呢?雅斯貝爾斯就特别舉孔子與老子這兩位代表。孔子創建儒家,儒家是從人的角度,從修養開始,講求德行上的努力,再設法去安頓整個社會。老子開展的是道家,道家是退開一步,超越人的層次,從無限與永恒這種更大的視角,來看待現實人生的問題。
(二)面對存在上的虛無主義
其次再看第二點,道家與儒家所面對的挑戰。表面上是危機時代,天下大亂,而實質上這時候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虛無主義。一種是在“價值”上出現虛無主義,一種是在“存在”上出現虛無主義。
儒家所面對的是第一種,它要對付價值上的虛無主義,怎麼說呢?就是人活在世界上,為什麼要行善避惡?在亂世里面這是很大的問題,因為善惡的判斷是相對的,當時並没有什麼客觀的標準,因為禮壞樂崩了;並且就算你判斷了也没什麼用,因為它没有適當的報應。所以在這個時候,儒家就發揮它的專長,提出人性向善的說法,認為人性內在有行善避惡的基本的力量,所以儒家強調自我的覺醒要從真誠出發,配合教育及政治的改革,希望重建整個社會的秩序。
道家不一樣,道家面對的是另外一種更麻煩的虛無主義,就是存在上的虛無主義。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一句話就知道了,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人生自古誰無死?”說實在,聽到這句話,就覺得有點消極、悲觀、失望了;但是在春秋時代末期,到處都是戰亂,死傷無數,那些活著的人還要面對苛捐雜稅苦不堪言,既然如此,何必活著受苦呢?人的這種“存在”有意義嗎?很多人活得了無生趣,覺得生有何歡、死有何苦,對於生命就不願意再珍惜了。所以從春秋到戰國這個階段,有很多關於死亡的描述,有不少還談到自殺的問題。
道家面對這樣的挑戰,它要說明什麼?它要說明存在上的這種虛無主義也可以化解。如何化解呢?就是指出宇宙萬物有來源也有歸宿。我們想想看,如果人的生命有來源也有歸宿,那代表它不是虛幻的,而在人生的過程里面,就應該詢問一個問題:如何找到來源與歸宿,由此讓我的生命得以安頓?換句話說,人不是糊里糊塗地來,莫名其妙地走,而是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我的生命從何而來,往何而去。所以老子的思想不是消極的,反而比儒家思想更為全面,更為深刻,也更為卓越。
一般人想到老子,就會想到他說的“不爭”,為什麼不要跟别人相爭呢?這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相爭的后果或是失敗,或是成功,就算你成功了,代價也很高,將來還會有后續的麻煩;另一方面就是,你何不化解相爭的根源呢?把“爭”的來源了解及化解之后,就不用跟别人爭了。别人要的,你給;别人不要的,你再取。這個世界是夠大的,可以讓每一個人活得下去,只要你有正確的認知與理解,就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與欲望。
所以老子思想形成的關鍵,就是看到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治又一亂,輪流上場。如果你像儒家一樣,想要去解決在價值上的虛無主義,那麼每隔一段時間,又要重新去設法在教育上、政治上不斷地革新、努力,這是事倍而功半,勞苦而無成。那還不如怎麼樣?像道家一樣一個人設法讓自己過得平安愉快。所以我們看到像不爭、無為,這些都是老子的想法,它不是消極的,表面上看來是一種退讓,內心卻是對宇宙來源與歸宿有一種體認,因而有無限的空間可以讓人去自在逍遙。
至於這個世界怎麼樣才能夠上軌道呢?老子有一套非常正面的想法,他特别虛擬出一個“聖人”的角色。老子的聖人與儒家的聖人完全不同,我們將來會詳細說明這一點。
(三)老子提出一個圓滿的系統
接著看到第三點,就是老子提出一個圓滿的系統。所謂的圓滿系統,包括什麼呢?四個內容:
第一個,天下大亂,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
第二個,怎麼解決呢?聖人出現。“聖人”簡單說起來就是一句話——悟道的統治者。他是統治者,所以才能發揮作用;但他必須悟道,才能夠撥亂反正,回到最根本的、原始的、自然的狀態。
接著就要問第三步,“道”是什麼?你如果講道家,“道”没有說清楚,那等於是買櫝還珠,忘記了最根本、最重要的東西。“道”是什麼?這個是我們將來在內文里面會做詳細的說明,先簡單說一個答案: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
第四步就要由“德”入手,那麼“德”是什麼呢?“德”就是萬物從“道”所獲得的本性。但是人不一樣,人除了擁有本性之外,他還可以認知與行動,所以他需要有某種修煉。
這四個步驟——從天下大亂,到聖人出現,到道是什麼,到由德入手——這四個層次全部掌握起來,叫做一個圓滿的系統。老子看的絕不是人活著的某一個過程或社會發展的某一個階段,而且有一個完整的系統,顯示一種圓滿的智慧,也就是: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萬物從道所獲得的本性與稟賦應該是足夠的。
所以我們要珍惜萬物從道所獲得的一切,也就是“德”。一般講“德”的時候都會想到儒家的德行,但在老子筆下“德”與“德行”是不一樣的。老子所說的“德”就是“獲得”的“得”,人生下來有生命,有生命就有某些本性與稟賦,這就是獲得的。比如說人有認知能力,有認知能力就可以知道正確的觀念與完整的理解,然后可以化解很多偏差的想法與欲望。人的這種“德”一方面不斷在求知、在表達意願,同時也可以讓這個“知”和欲望有一個正確的方向,這一來就可以讓人的存在不至於陷入困境,甚至淪於虛無,反之就可以讓人在存在上得到一種重新肯定的機會。
所以,老子的《道德經》就是要讓你了解一個圓滿的系統。在這個系統里面,對個人來說,可以得到啟發,因為你個人可以決定自己要如何面對生命的各種挑戰及處境;而對整個社會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老子而言,他也不可能在五千言里面,就讓一個社會全部重整、全部提升,所以他把責任交托到虛擬的聖人角色上。
關於老子思想的形成,並不是一個人經過一生的歷練,讀了一些古代的經典,而了解自己當時社會大亂的情況,然后有些心得了,不是如此而已。他掌握一個很大的格局,建構一個圓滿的思想系統。
我們這一集所談的是什麼呢?就是以下三點:
第一,危機時代的人生智慧,在這樣一個亂世里面,何去何從?對個人來說該怎麼辦?對社會來說又該怎麼辦?這是老子思想的出發點。
第二,老子面對的是存在上的虛無主義,在這方面他的表現比儒家的心胸更為開闊。儒家專門針對價值上的虛無主義,就是在没有人願意行善避惡的時候,儒家強調人性向善,讓你的力量由內而發。但是道家認為,善惡觀念畢竟是相對的,你不可能由這個方式從根本上就把社會安頓好。那怎麼辦呢?老子面對的挑戰是存在上的虛無主義,也就是看到很多人活得很痛苦,甚至不想活了,老子就給你一個明確的理由,讓你在透徹了解了《道德經》的系統之后,可以采取對人生正面的態度。
第三,老子提出一個圓滿的系統,也就是《道德經》的全部內容。“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德”是萬物從“道”所獲得的本性。除了人類以外,萬物的本性與道配合,不構成太大的問題。但是人就不一樣了,因為人的本性里面包括認知能力,由此產生意願、欲望等等,就會使人的世界一方面多彩多姿,另一方面也充滿危機。因為如果一個人有了偏差的認知與盲目的欲望,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這也是當時亂世的情況。老子從根本下手,要讓人知道,你只要了解了人的本性與稟賦,那麼接著要如何去維護呢?如何去進行基本的修煉呢?你能做到的話,就可以從根本上化解所有復雜的問題。
課后思考
很多事情就像農夫耕田插秧的時候,后退原來是向前。插秧的時候向前進的話,難免會踩到你剛剛種下去的秧苗;后退的話,秧苗都排列整齊了。所以,你是后退,而秧苗是向前排列。因此,人生很多事情不能從單一角度來看,而需要兩面兼顧,像后退與向前,相爭與相讓,驕傲與謙虛,得到與失去,可能達成的是同一個目標。所以,老子思想的形成有一個最終的基礎就是“道”,它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以此為基礎,可以容納這種兩面互動、相對的觀點。你認為這種說法能夠成立嗎?我是傅佩榮,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