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一書究竟如何定義
喜馬拉雅的聽友你好,我是傅佩榮。我們繼續介紹老子《道德經》相關的背景。這一集的主題是:《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我們要分以下三點來說:
第一,要說明《道德經》這個書名是怎麼回事?
第二,這本書從古代的背景到今天的情況,它在版本方面有什麼問題要考慮?
第三,這本書的特色是什麼?
(一)《道德經》的書名是怎麼回事
先看第一點,老子《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我在中學時代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直覺地就以為它是教我行善避惡的,教我怎麼樣做好人、做好事的,而事實上完全不是那回事。說到《老子》和《道德經》,這本書你稱它為《老子》,稱它為《道德經》,都是一樣的。重要的是,“道德”這兩個字並不是我們平常說的倫理道德的那種道德,不是讓你做好事、行仁義這些,跟一般所謂的“一個人道德是否高尚”完全没有關系。在《老子》的書中,“道”和“德”的用法很特别,所以我們先簡單說明一下。
《老子》這本書總共分為81章。第1章開頭是“道,可道,非常道”,它提到“道”了;第38章開頭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它提到“德”了。所以,后代把第1章到第37章稱作《道經》,第38章到第81章稱作《德經》,分别稱為《道經》《德經》。一般認為,從漢朝、魏朝以來,編目就是如此。
在魏晉南北朝之后,討論到古代的經典,有一本書叫做《隋書·經籍志》,里面記錄一句話:“《道德經》二卷,王弼注。”所謂的“二卷”就是指《道經》《德經》分開。王弼是魏朝時候的人,年代是公元后226年到249年。這代表在漢魏之際,這本書已經分為《道經》《德經》兩部分了。
其次,這本書叫做《道德經》,跟它的內容有什麼關系呢?所謂的“道”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這個是一定要不斷地重復,非常熟悉它的定義的,道就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是萬物的根本的基礎、萬物的本體。所謂的“德”是什麼呢?這個“德”字在古代用法里面跟“獲得”的“得”可以相通。譬如,萬物從道而來,各自從道獲得它各自的本性,那就是“德”了。所以,萬物各有它的“德”,也就是它本來的樣子。所以《道德經》的內容跟一般所說的“行善避惡”没有關系。
重要的是這本書的注解實在太多了,到最后念《道德經》就會發現,它像一面鏡子,每個人都可以從《道德經》照見自己的樣子。所以在古代,很快有了莊子發展老子的“道”的部分,韓非子去引申他的“術”的部分,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二)《道德經》的版本問題
接著看到第二點。這本書從古到今,在版本方面有什麼樣的問題呢?
我們先說這本書的作者。作者的身份,司馬遷都覺得很難有定論,后代更不必說了。所以我建議,先把它當成幾位隱居的人共同的心得,而不是獨自一個人寫成的。為什麼?因為在短短的5000多字里面,至少有兩段四句話完全重復。如果是一個人寫這本書,應該很容易把它編成合乎邏輯而減少重復。另外還有兩句重復、三句重復的地方,所以這應該是幾個人的心得,再由一個人編輯成的。
這確實是可能的,因為在《論語》里面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是隱士,他們對整個時代看得很透徹,對於孔子的儒家的作為有些諷刺的說法。這些人他有他的學問和見識,他們的心得合成《老子》這樣的一本書是可能的。
在古代來說的話,這本書的作者年代應該很早。為什麼?因為《莊子》書里面多次引用了《道德經》的內容,還直接把作者稱為老聃,同時莊子也認為自己是學習及發展老聃的思想。莊子的年代大約是公元前368年到288年,這個年代與儒家的孟子是差不多的,距離孔子將近180年。所以我們就知道了,《道德經》出現在莊子以前,應該是没什麼問題的。
比莊子稍微晚一點的時候出現荀子,荀子在《天論》里面也批評過老子,說他只看到“屈”,而没有看到“伸”。“屈”就是收斂,委屈自己;“伸”就是伸展,有所作為。荀子認為,老子因為看到人在自然界及社會上都無能為力,所以只能夠消極應付,最后變成無為而治,那是一種幻想。尤其荀子指出來,根據老子的說法,根本到最后是貴賤不分了。事實上,在老子書里面,確實對於區分貴賤有他的批判。
更直接的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子,《韓非子》里面直接寫了兩篇文章,一篇叫做〈解老〉,一篇叫做〈喻老〉。所以這說明什麼?戰國中期以來的這些學者都引用過老子的書。
當然也有人說:那為什麼儒家里面没有談到老子呢?不要忘記,就在《論語·憲問篇》里面記載一句話:“有人問孔子說:‘以德報怨,您覺得如何?’”而“以德報怨”四個字在《老子·第63章》寫成“報怨以德”,他把他的理由在那邊都做了說明。所以在這里可以知道那種思想是《老子》書中見到的,代表在孔子的時代,老子的一些觀念已經開始出現了。所以把老子的書放在先秦,時代比孔子稍早一些,是有可能的。
更進一步,是當代考古學的發展。這里有兩份資料值得注意。一份是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了一批漢朝墳墓里面的帛書資料。帛是古代的絲織品。帛書《老子》分為甲本、乙本,從使用的文字看來,甲本是比漢高祖劉邦還早,乙本是比漢惠帝劉盈還早。因為古代書寫要避開皇帝的名字,叫做“避諱”。所以它的年代比劉邦還早的話,表示比王弼的版本早了四百年左右,當然值得參考了。
到了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村又出土了戰國后期的楚國的墳墓,其中有《老子》的竹簡本三組。但是三組加起來的內容不到《老子》原文的三分之一,並且大多數的字都很難辨認,所以竹簡本的用處有限。所以今天要談《老子》的話,最可靠的根據是采用王弼注解本,然后再參考比王弼早四百年左右的帛書本《老子》,以這兩個版本作為基礎是比較可靠的。
(三)《道德經》的特色
接著看到第三點,《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有什麼樣的特色呢?
簡單說來,這本書只有結論而没有論證。其中每一句話都是明確的論斷,但它没給你背后的根據與說明,它只是提出結論而已。但奇怪的是,它整個的系統相當完整,內部没有什麼明顯的矛盾。所以,我們讀《老子》這本書,心里要有準備,它是標準的言簡意賅,話說得很簡單,但含義非常週全。所以我們在理解的時候,就需要舉一些故事、例子來說明。譬如莊子發揮老子的思想,講了許許多多的寓言,以及他所能想到的歷史故事。
譬如,老子說:“你不要推崇傑出的人,老百姓就不會爭了。”莊子怎麼說呢?他說:“越是挺直的樹木,越先被砍伐;越是甘甜的泉水,越先被喝完。”代表什麼?你把那些賢才推出來,他可能是提早被利用,到最后可能活不了應該有的壽命。這就是把老子一句話發揮成一個故事。
老子里面還有許多語句可以直接拿來當座右銘的。譬如說“知足者富”,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的。像西方也有類似的話,說:“致富的最佳途徑就是降低欲望。”老子說的不就這意思嗎?老子還說,勝過别人是代表你有力,但勝過自己才是真正的強者——“自勝者強”。
有的甚至像謎語一樣,值得反復琢磨。譬如說什麼是福,什麼是禍?福與禍有什麼樣的關系?表面上看起來是福,后面可能有問題了,禍倒過來也是一樣。另外,有些人養生養得很好,結果生命可能出了問題。這些在《莊子》里面都會用許多故事來把老子的思想加以發揮。
在《老子》書里面,很多地方要前后對照,否則有可能斷章取義,抓到一句話就以為是老子的意思,事實上未必如此。譬如,老子說“道法自然”,這句話我們常常聽到,但他的“自然”是指什麼?他的“自然”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大自然或自然界。老子如果要說自然界,他會用四個字——天地萬物。所以他另外寫了“自然”這兩個字,有别的用法,我們將來看到老子內文的時候再說。
在這一集里面,我們談到了有關老子《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現在總結一下:
第一,《老子》這本書又稱《道德經》,這是同一本書。它為什麼叫《道德經》呢?因為它的內容81章分為兩部分,前面《道經》,后面《德經》。而它所謂的“道德”,不是我們所謂的善良的德行。“道”是指萬物的來源與歸宿,是萬物的本體、根源、基礎。那麼“德”呢?“德”是說萬物從道而來,從道所獲得的本性就稱為“德”。所以《道德經》所說的“道德”這兩個字的意思,跟一般的用法不一樣。
第二,《道德經》的作者年代應該很早,為什麼?因為在《論語》里面,也出現過“以德報怨”這樣的觀念,而在《老子》書里面很清楚地談到“報怨以德”,所以他的年代有可能比孔子稍早一些。而在孔子之后的一百多年,戰國時代中期以后,像莊子、荀子、韓非子等學者,都曾明確引用過《老子》的部分內容。其次,當代的考古學也提供不少資料。比如有帛書本《老子》與竹簡本《老子》,年代可以推到漢朝初期,甚至戰國末期。這兩本資料里面,帛書本特别值得重視,我們可以拿它跟王弼的注解本對照,提供文字上的重要參考。
第三,《道德經》這本書的特色就是言簡意賅,很多話可以當座右銘,但有時候又好像謎語一樣,正面的話說得跟反面一樣。而老子認為,自己所說的話,應該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實踐;但是天下没有人了解,也没有人實踐。《老子》書中只有結論,而没有提出什麼論證,但這些簡單的結論構成一個系統,內在没有什麼矛盾,是一個完整的、智慧的結晶。
世界上很難找到《老子》這樣的書了,它的內容層次分明,重點也非常明確。所以我們接著要問:我們要如何學習及理解《道德經》呢?這是我們下一集要談的重點。
課后思考
從這一集里面我們知道,要研究古代的經典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我還是要強調,重要的不是老子是誰、這本書是誰編的,而是老子《道德經》這本書說了什麼內容、為什麼要這樣去說這些內容,這才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不知道你以為如何?我是傅佩榮,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