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講《道德經》| 解讀老子思想
15min2019 APR 18
播放聲音
喜歡
評論
分享

詳細信息



喜馬拉雅的聽友,你好,我是傅佩榮。我們繼續要介紹有關學習《老子》的準備工作。這一集的主題是今天學習《道德經》的意義何在。


在中國歷史上,老子的思想受到相當的重視。到了唐朝的時候,因為唐朝的皇帝姓李,就把老子當作自家人,對道教特别推崇。后來唐玄宗還親自為老子《道德經》作了注解。但是我們從他在政治上的遭遇與失敗來看,他似乎没有真的懂得老子的意思。譬如《老子·第29章》,要人“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做任何事都不要極端,不要奢侈,不要過度。像這一類的教訓很多,而唐玄宗顯然没有做到。那麼我們今天學習《道德經》的意義何在呢?


這一集要談以下三點:

第一,要接上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

第二,要拿來同西方哲學對照來看;

第三,要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一)接上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

我們先看第一點,今天學習《道德經》是要接上自己的文化傳統。現在很多人聽到中國的傳統,就喜歡說“儒、釋、道”三教。當然,這個說法是明朝以后才出現的,在這里我們先不管它具體的內容,我們只說中國傳統三大思潮里面有兩個跟老子思想都直接有關。譬如說,儒家是没有問題的,另外“釋”就是佛教,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發生什麼事呢?然后道教,道教如果没有把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引進的話,又會是什麼情況?


所以我們今天就要先了解,中國歷史上本身本土出現的有兩大思潮,就是孔子的儒家與老子的道家,可以說是雙軌並進,為中國文化提供很好的基礎;后來再加上佛教從印度傳過來。所以在這里我們要先說明一下,從魏晉時代開始,這個大的趨勢就慢慢形成了。


在魏晉時代出現了所謂的“新道家”。“新道家”指什麼呢?指把老子、莊子的思想加上《易經》當作“三玄”。所謂的“玄”就是談玄說理,不要談人生具體的政治、社會的情況,也不談任何善惡的價值判斷。這樣一來比較安全,因為魏晉時代是一個亂世。所以“新道家”出現之后,對老、莊思想有一些發揮及改造,到最后有些落差了。


那麼再看,在魏晉時代的時候,佛教傳入中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那麼請問:佛教怎麼融入中國文化呢?一般都認為這是靠老子的思想的接引,怎麼說?在魏晉時代的思想界有一個重要的學派叫做“格義之學”,“格”是格物致知的格,“義”就是道義的義,所謂的“格義”就是要把佛教的許多名詞和術語轉換成中國的文字。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就透過老子思想的接引。因為老子思想跟佛教思想有一點是相似的,哪一點呢?就是它強調智慧的覺悟要超過德行的修養。“智慧的覺悟”就舉一個字就夠了。譬如佛教講“空”,道家講“無”,但是佛教的“空”不是真空,道家的“無”也不是虛無。像這種都是把一種可能性跟實現性區分之后才能提出來的觀念。道家的思想跟佛教在這一點上可以相通。


在另一方面,到了魏晉時代后期,中國本土的道教進一步把老莊的思想借過來。因為原始的道教是我們本土的民俗宗教,有復雜的背景和實際的用途。但是作為一個宗教需要有基本的教義,並且在理論上要建構成系統。於是道教的專家就把老莊思想請進來,把老子推為太上老君,他的書稱為《道德經》,而莊子的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了。所以在中國,如果你想了解佛教的重要觀念,也想知道我們本土的道教在說什麼,那麼首先就要對老子的《道德經》有基本的認識。


(二)同西方哲學對照

接著看到第二點,我們如果要跟西方哲學對照的話,絕不能錯過老子的思想。譬如西方哲學家對於宇宙怎麼來的,總是有各種說法。譬如說在西方的有關宇宙的來源,它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創造論,宇宙是上帝創造的;第二種是流衍論,宇宙從“太一”這個根源慢慢滿而溢,流生出來萬物;最后是進化論,也就是后代所出現的達爾文的演化論。


這三種說法都談到這個宇宙開始怎麼來的,萬物怎麼出現的。而中國古代如果你要找一本書、找一個觀念來對照的話,當然最適合的是老子的《道德經》了,里邊在第42章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段。這麼簡短的一句話,跟西方對照起來也很有趣的。


所以很多學者都會做比較,最喜歡拿來比較的,就是把老子跟一位羅馬時代初期的“新柏拉圖學派”的學者叫做普羅提諾,跟他比較,然后跟近代的西方哲學家斯賓諾莎來加以對照。像這就是我們看到中西對照的時候可以出現的情況。


我再具體說兩位德國當代的哲學家,他們對老子思想的肯定。第一位是雅斯貝爾斯,我們提過他對於“人類文化的軸心時代”的說法,是大家普遍都認可的一種學術界的觀點。他另外寫一套書叫做《大哲學家》,他寫的書當然是以西方的學者為主,他選了15位代表,西方占了11位,然后印度有兩位,中國也有兩位。印度的兩位是釋迦牟尼與佛教一位大學者——龍樹。中國有兩位,就是在春秋時代末期的孔子與老子。雅斯貝爾斯本人從小身體柔弱多病,所以特别喜歡老子說的“柔弱勝剛強”。他最后活了86歲,算是高齡了。所以由此可見西方哲學家對老子思想的重視,把老子思想列為人類文化軸心時代的重要代表。


另外一位影響更大的德國哲學家是海德格爾。海德格爾晚年的時候有個願望,就是想把老子《道德經》再一次翻譯成德文。為什麼呢?他讀過許多種翻譯本,覺得自己領悟到老子真正的思想了,但是各種翻譯本都不能讓他滿意。他想自己動手再翻譯一次,但他不懂中文怎麼辦呢?他在1946年遇到一位中國學者,就跟他合作,結果兩個人合作一個暑假才翻譯到《老子·第8章》,就是“上善若水”那一章,然后后面就没有繼續下去了。我們將來會特别談到這段故事。


比較有趣的是海德格爾在跟這位教授合作的階段,特别請他寫了一副對聯,內容就出自於《老子·第15章》。我直接講白話翻譯,也就是“誰能在渾濁中安靜下來,使它漸漸澄清?誰能在安定中活動起來,使它出現生機?”所以一方面能靜,一方面能動,兼顧兩面。他提醒我們,老子不是光講安靜柔弱,老子是能靜也能動,能柔也能剛,能收也能放的。所以從這邊看得出來,海德格爾確實慧眼獨具。他這個對聯寫下來也提醒我們,在念老子的時候,不要只注意到老子好像是柔順、安靜、收斂的這一面,他兩面兼具。


所以我們今天如果把中國的文化跟西方對照的話,《老子》是不可或缺的經典。可以這樣說,你越了解老子,對西方哲學的領悟就會越深。反過來也一樣,你對西方哲學了解越多,就越能欣賞老子的思想。


(三)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然后再看第三點,我們要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在這一方面用一句話來說,我們今天學習《老子》,不可能成為老子筆下的聖人,因為那是悟道的統治者;但是我們可以成為我們自己人生的管理者。


所以我們今天學《道德經》目的是什麼?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人生。比如現在很多人會說物質文明發展太快了,人的各種欲望太復雜了,所以開始要用“減法”。用“減法”這樣的觀念就來自於《老子·第48章》所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你要學習“道”的話,就要每天減少一點,這是幫助我們確立一個大的方向了。


所謂的“用減法”減到最后是“無為”,但是老子的“無為”又是“無不為”,為什麼?因為他的“無為”是你不要刻意做任何事,結果任何事都按部就班、各自定位、全部做好了。這有點像我們說的“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后面那一句“無心”。你没有什麼刻意的目的,就不會執著,然后順其自然去發展,最后所有的一切全部都自己就做好了,這叫做“無為而無不為”。


至於人生各種復雜的問題怎麼辦呢?問題通常來自於欲望,欲望又來自於我們的認知出現了偏差。所以,老子要從根本上去了解,原來人的本性是完整的,人的稟賦是足夠的。如果你陷入相對的價值觀,只知道一味向外追逐,反而忘記了自己本來的面貌,甚至浪費了大好的人生,不是太可惜了嗎?


而另一方面,活在世間不管有多少的痛苦煩惱,只要記得一句話:我的來源是“道”,而這個“道”就像大海一樣,可以容納所有的水。我們生命不就像一滴水嗎?慢慢干涸了,如果把它投入大海,就永遠没有干涸的問題。換句話說,只要能悟道,還會有什麼煩惱呢?


我自己在15歲的時候聽到老子一句話“強行者有志”,讓我知道怎麼樣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我在50歲的時候選擇座右銘,也是用老子一句話,《老子·第8章》最后說“夫唯不爭,故無尤”。“無尤”就是跟别人都没有互相責怪。我在50歲的時候,座右銘是“與人無尤”,也是受老子的啟發。所以今天學習老子而建立自己完整的人生觀與明確的價值觀,是絕對可能的。


最后再回顧一下,今天學習老子《道德經》,可以從三方面來看:

首先,要接上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要知道,道家思想在魏晉時代出現了“新道家”,而對於佛教傳入中國,許多特别的概念和術語也透過老子的接引而成立“格義之學”,最后使中國人對於佛教覺得非常的親切和熟悉。而中國本土的道教本來是民間信仰,到魏晉時代后期需要一套完整的理論,就把老子、莊子的思想借過來,把他們當作道教里面的人物。但是在這里我們要了解,要分辨一下,道家思想跟后面開展的道教,時間上隔了五百多年到七百年,這一點還是要分辨的。換句話說,道家並不是道教。但是如果没有道家的話,道教不容易真的融入中國文化,受到我們普遍的認識。


再看第二點,我們學習道家思想,除了接上自己的文化傳統,還要跟西方哲學對照。因為西方哲學家最深的關懷,就是要找到在古希臘時代所探討的所謂“存在本身”。“存在本身”就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這也是為什麼到了20世紀,西方很多學者,像德國的雅斯貝爾斯與海德格爾,都對老子極度推崇。


再看第三點,回到現實生活,我們要建立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固然可以從儒家以及别的經典得到啟發,但不能缺少道家這一塊,因為道家是從整體來看生命的某一個側面。如此一來,你就容易了解正面反面全方位的各種情況,然后在思考的時候可以充分使用反詰法、辯證法等等,來建立一個更完善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課后思考

我想大家心里已經有準備了,從下一集開始就要正式進入《老子》81章中的第1章,也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這一章。在這兒同學們心里可以思考一下,今天這個時代,學習老子是一項艱巨的挑戰,你願意花一些時間來面對嗎?同時,你有没有信心,經過這樣的挑戰而分享老子的智慧?想聽聽你的意見。我是傅佩榮,謝謝。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