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街知事對AI的“替代焦慮”,大可不必
6min5 d ago
詳細信息
你是一名求職者,面對屏幕正襟危坐,準備開始“自我推銷”,屏幕那頭的“面試官”卻不是人,而是AI。 聽著你的回答,“他”面帶微笑、不住點頭——只不過是以固定頻率。你要時刻直視“他”的眼睛,否則就會被反復提醒;你要調整好語速、語調、表情,以防被“他”扣分,折戟在進入真人面試環節之前。 以上場景,是否有種荒誕感? 年輕人求職應聘時的第一道關是“冰冷無情”的AI,這事兒在如今已不稀奇。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顛覆性潛力重塑各行各業,企業將人才評判的權杖越來越多地交予算法,用設置好的程式評估心理、解讀性格,篩選每一位求職者。 毫無“活人感”的AI面試,在社交平臺上被“吐槽”連連,青年群體的擇業焦慮也更加明顯:如果AI已經能決定求職者的去留,辛苦應聘是否還有意義?許多工作,究竟是否還需要人來完成? 這樣的焦慮十分合理。教育部數據顯示,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已連續4年超1000萬,且逐年持續增長。求職成為又一個硝煙彌漫的“戰場”,許多崗位要提前一年甚至更久實習,以獲得應聘的入場券。 AI對就業市場的衝擊加劇了這份焦慮。“虛擬現實之父”傑倫·拉尼爾曾生動比喻信息洪流:“就像你跪著種下一棵樹的種子,在還没來得及抬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