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跟王陽明一起談談心|知行合一|心學智慧傳習錄 · 答聶文蔚二 三 · 必有事焉就是集義就是致良知|白話經典
4min2024 FEB 23
詳細信息
夫“必有事焉”只是“集義”,“集義”只是“致良知”。說“集義”則一時未見頭腦,說“致良知”即當下便有實地步可用工,故區區專說“致良知”。隨時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著實去致良知,便是“誠意”;著實致其良知,而無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著實致良知則自無忘之病;無一毫意必固我則自無助之病:故說“格、致、誠、正”則不必更說個“忘助”。孟子說“忘助”,亦就告子得病處立方。告子強制其心,是“助”的病痛,故孟子專說助長之害。告子助長,亦是他以義為外,不知就自心上“集義”,在“必有事焉”上用功,是以如此。若時時刻刻就自心上“集義”,則良知之體洞然明白,自然是是非非纖毫莫遁,又焉有“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之弊乎?孟子“集義”“養氣”之說,固大有功於后學,然亦是因病立方,說得大段,不若《大學》“格、致、誠、正”之功,尤極精一簡易,為徹上徹下,萬世無弊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