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大的魅力,在於可能性。
平平無奇的女孩,有蛻變出女人獨特光芒的可能;
經歷至暗時刻的人,有走出低谷,逆風飛翔的可能;
拿到一手爛牌的人,有打出一手好牌的可能;
今天或許你正惶惑不安,明天同樣有撥雲見日的可能……
從“可能”到“實現”,不是偶然,而是經歷了內在秩序的重建。
一個內在秩序不改變的人,永遠無法活出更好的樣子。
2007年,張德芬以《遇見未知的自己》帶領千萬讀者了解並探索自己的內在世界,隨后,出版《重遇未知的自己》《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等重要著作,寫儘了一個女人面對各種人生挑戰時所做的自我探索和檢討,以及內心暗流湧動的無數秘密。
2020年,德芬將三部作品的智慧精華,融入全新的成長心得和生命感悟,打造互動線上課程《心靈重建三步曲》。
課程以自我覺知、完美關系、重建自我三大模塊,26週主題更新,200天暖心陪伴,帶你修復和重塑我們與原生家庭、親密愛人、友人及自己之間的關系,並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重建內心秩序,擺脫人生局限。
有讀者寫信告訴我,看了我的書,瞬間就變得快樂起來。也有讀者寫信來抱怨自己過得不快樂,希望我能夠幫助她。你快樂與否真的是你自己的事情,一本書可以讓你變得很快樂,别人的一句話可能就會讓你不快樂,這樣,我們就把自己快樂與否的權利交給别人了。 生活是我們自己在過,我們必須體會到這一點,為自己的生活和快樂負起責任。 《當下的力量》的作者就說過,我們要分清楚“生活(life)”和“生活情境(life-situation)”兩者的不同。生活應該永遠都是美好的,只是生活當中的一些情境讓我們失望、痛苦。為什麼生活是美好的?因為它就是“如是”,如實地存在著,不會因為你的批判、論斷而有所改變。 我們想要快樂,第一步就是要和生活和睦相處,不去抗拒它。生活就像大海,而生活情境就像大海的波浪,也許我們不喜歡太大的浪花,但大海始終都在那里,大海深處一直都是寧靜的。 我們看起來好像很無助,是受害者,是生活情境的受害者。可是我們没有意識到,受害者是没有謙卑的心的。他們不願意承擔生活以及生活中各種情況給他們帶來的麻煩、痛苦、羞辱和不堪,不能以柔軟的心來接納生活的安排。所以,我們不快樂,我們以為把“不快樂”當成抗拒的工具,就可以改變我們的生...
芬友Celine留言問:我是舞蹈老師,身材很好别人看我是光鮮亮麗,但是他們不知道,我有暴食症……只要心情不好,就會控制不住地吃東西,要把自己的胃撐到痛才會停。我知道暴食對身體不好,但每次想克制,反而會忍不住吃得更多,吃多了我又會嫌棄自己,覺得自己很没用,没有一點自制力,就逼自己催吐,怎麼辦呢? Celine你好,人對食物有一種本能的依賴。我們將食物送入體內,與之融為一體,它們塑造了我們,也反映了我們的內在狀態。我有一個體型比較圓潤的朋友說:“生活這麼苦,只有食物能讓我快樂了,竟然還要控制飲食?還要減脂?那還能不能好好活著了?” 吃東西,對很多人來說是簡單又低成本的減壓方式。對那些工作不順心、壓力大的人而言,食物便是唯一的快樂和救贖。它帶來的快速滿足感和平靜感,恰恰符合當下疲憊不堪的人們的需要。 還有的人暴飲暴食,是想懲罰自己,宣泄憤怒。很多平時自律、習慣壓抑自己、克制欲望的人,在遇到痛苦的時候,就容易暴飲暴食。 因為平日里已經壓抑了足夠多的情緒無處發泄,在巨大的壓力面前,便通過咀嚼和吞咽宣泄對自己的情緒,對他人的憤怒、失望、攻擊。 當你吃東西的時候,你可以試著這樣, 1.咀嚼減壓 心理學研究也表明...
我一直在學習“接納”與“放下”,雖然越學越好,但有時候還是覺得學得不到位。因為我還是會問“為什麼”。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為什麼事情會這樣?為什麼事情不能如我所願?我發現,當我在問“為什麼”的時候,其實是懷著一種受害者心態,想要討回公道的。 我有一個朋友,她先生不到四十歲。有一天,和孩子在地毯上玩時,她先生倒在地上再没有起來,就這麼走了,連一句“再見”都没來得及說。在談話中,她隱約地問到“為什麼”。我看著她充滿淚水的眼睛,試著儘量不用說教的口吻告訴她,心理成長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不問“為什麼”。這個問題只會讓自己繞得更深,很難出脫。 其實,聰慧的她早已知道答案。她說,在先生走的前一天,友人剛好來訪,談起一部電影——《遺願清單》( The Bucket List)。故事是說一個很有錢的白人和一個貧窮的黑人住在臨終病房里,兩個人都快“掛”了,突然說到自己未完成的心願。於是,有錢的白人資助黑人請他陪自己環遊世界,去嘗試自己一直想做的一些事情,完成一些未了的心願。 朋友講,她先生當時就說自己没有任何未完成的心願,他對現有的生活十分滿意。而第二天,她看到先生倒在地上的一刹那,竟然没有任何驚訝的感覺,反而有一種...
芬友清如留言問:我從小就是學霸,人也算漂亮,大學的時候到英國讀書,但是到了英國后,我為了不讓人失望,越來越有壓力,環境不適應,語言有難度,整夜睡不著,怎麼樣才能讓自己放鬆一點呢? 清如你好,我們常說“别在意别人的眼光”,這話没錯,但卻不容易做到。人是社會人,我們的感受,不僅是自己的,也很容易受别人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認同理論認為:你知道自己是誰,並且對所認知的自己,抱有一種持續的、穩定的認同感。比方說,你自己一直認為自己是“善良的,合群的,負責的,優秀的”等等。 同時,你成長過程中,也會受别人影響,他人對你的評價,被你內化的過程,叫做投射性認同。 優秀的人,總逃不掉“優秀、積極、正能量”這樣的標簽。當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都在說你優秀的時候,人壓力就比較大。 不知道你們有没有一種感受,旅遊時,週圍都是陌生人,你往往會覺得自在。因為,没有人認識你,也没有人對你有任何標簽。 要活得輕鬆一些,你可以嘗試打碎身上的標簽。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活在優秀的標簽里,很累的。 去標簽的過程,也是一個更接近自己的過程。對你渴望的東西,勇敢地去追,但對於别人渴望你去追逐,但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勇...
我們常常被自己的念頭所困,好像一道無形的枷鎖困住了我們的手腳,讓我們動彈不得,然后我們還抱怨說:“都是他們,才害我變成這樣的!” 有兩封讀者來信,其中一個讀者說:“我父親不認可我交的男友,我很痛苦。”另一個說:“我母親對我的期望很高,我必須做到最好才對得起她,可是我很不快樂。” 讓我們用“一念之轉”的方法,來檢視一下這些困住我們的想法是否真實。 例一:我交往的對象一定要獲得父母的認可和支持。 這是真的嗎?這句話的真實性有多高?我們只要做個調查,天下的父親都能夠認可兒女交往的對象嗎?事實是,不會。因為他們不能。為什麼不能?因為那是他們的事,他們的決定! 我們如果不能夠接受事實,還想跟事實抗衡的話,我們會輸,而且百分之百會輸。這里的事實就是,父親(或母親)不是每次都能夠支持、認可兒女交往的對象。我們做兒女的,是不是能夠在堅持自己的立場的同時,還一如既往地敬愛我們的父母? 我們都是成年人了,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父母不能諒解是他們的事,他們責怪我們也是他們的事。我們是不是可以不為所動,堅持自己想要的、熱愛的,但還是深愛、尊敬我們的父母?當父母對我們施加壓力的時候,我們可不可以聽進去,然后給他們...
芬友小樹留言問:我是一個32歲的母胎solo,没有談過超過3個月的戀愛,朋友們說我個性太硬了,是鋼鐵直女,不會示弱、不會撒嬌,這樣很難找到合適的對象,那個性直接的女孩子就不值得愛嗎?如何讓自己柔軟下來呢? 小樹你好,很多人說到撒嬌,都是抖落一身雞皮疙瘩,覺得“內心獨立的女人才不會撒嬌”,又作又裝的女人,才喜歡哼哼唧唧。 其實,撒嬌不是手段,而是一種收放自如的人格魅力,是一個人成熟內在的另一面,而且撒嬌不是女人的專利,當男人進入安全的關系中時,也會情不自禁的撒嬌。 在親密關系中,撒嬌是一種能力,包含童趣和示弱,會讓瑣碎的關系充滿樂趣和小確幸。《少有人走的路》里,作者派克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一個高中生拿著奶瓶在路上大搖大擺地喝水,究竟是耍酷,還是拒絕成熟? 我傾向於這是拒絕成熟。因為很多時候,這樣的行為會招來大家的質疑,而不是羨慕,但作為當事人,卻很享受這份被關注。 為了撒嬌而去撒嬌也是一樣,它不是人際關系交往的策略,而是渴望更多關注的心理退化行為。 成熟的人,衝出去可以獨當一面,退回來可以小鳥依人。 一個網友這樣描述她的中年婚姻:“面對一個不苟言笑的愛人,吵架時拚個你死我活,甜蜜時卻戛然而止,所...
很多負面想法都是由一些負面情緒衍生而來的,比如說你在看你的父母、配偶或其他人時,為什麼老要看他們的缺點?因為你心里有批判别人、責怪别人、說别人不好的需求。這個需求來自哪里?歸根結底還是你覺得自己不夠好,只好借由批評他們的缺點、說他們不夠好,來讓自己的感覺好一點兒。因為“我”說你不好,“我”看出來你不好,所以“我”一定比你好一點兒,這還是源於自己內在情緒的一種需求。 如果你能夠看到這一點,你可以告訴自己:“我不用借由别人的缺點來證明自己的好。”或者你也可以做一些自我撫慰情緒的工作。這些復雜的情緒和思想其實很多都是身體原因造成的,如果你的身體非常健康,氣非常通暢,心情自然會很開朗,會較少地去貶低别人或是證明自己,這樣心胸就開闊了。 比如說做一些瑜伽、太極、氣功、靜坐等有益於身心的活動,這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大多數現代人都喜歡在腦子里較勁,情緒搞定了,思想搞不定。思想搞定了,情緒又搞不定。其實,如果你能夠除掉這些雜念,把身體理順了,你就會發現,這些情緒、思想不但不會不請自來,還會自然而然地逐漸減少、消散,少到你可以去掌控它們,不被它們牽著走。所以,我講的每日念經、持咒、打坐、跑步、遊泳,這些...
芬友玫瑰留言問:最近常常和老公吵架,我學過心理學,能夠很客觀理性的分析自己、分析老公、分析家庭,但現實狀況並没有得到任何改善,負面情緒仍然難以自控,跟原生家庭還會衝突不斷,對自己的老公孩子依舊充滿控制和抱怨……好像正應了那句話:學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是為什麼呢? 玫瑰你好,你有没有想過一個問題,當你遇到危險的時候,決定你做出反應的是你的認知,還是你的本能?我們雖然學了很多的道理,但只是在認知層面,真正決定一個人面對事情時反應的,是他內心的情緒記憶。 心理學家格林伯格的研究發現,情緒的探索、喚起、表達和轉化是心理治療能夠有效果的關鍵因素。怎麼才能知道你的情緒記憶是怎樣的模式,又如何調整呢? 第一步,自我發問,置換左右腦。 當一個人在情緒狀態中時,右腦完全沉寂在舊有模式中,所以要給自己問問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我在擔心什麼”。 如果嚴重沉浸在情緒中,就強迫自己做算數題,100-7等於多少,93 -7 等於多少,這樣一再循環下去,給自己一個機會從當前情緒高壓中冷靜下來。 第二步,聚焦身體感受。 看看身體哪個部位感到了情緒和壓力,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壓力上,進行幾輪深呼吸,直到內心更加平靜。 第...
人類最大的痛苦是我們認同內在小我的頭腦,也就是我們的思想和思維方式,以為這些念頭就是我們自己,或是認為這些念頭都是正確的,因而盲目地聽命於它們。 比如,老公晚回家没有給你打電話,你就生氣了,因為覺得老公心里没有你,不愛你,而你完全陷入這種情緒,無法自拔。其實,情緒是來來去去的,它來的時候是我們召喚來的,比如痛苦是你召喚來的,來了之后,它為什麼不走了?因為它被你的故事“勾”住,走不了了。在這里,你的故事就是,“老公回家晚了,卻没有打電話告訴我,他心里没有我,他不愛我”。我想問的是:這是真的嗎? 如果你能停止對這些事物、想法和故事的認同,真正感知到自己是誰,那你就是有悟性的,不是屬於物質世界的。所謂認同,就是投注自我感。舉個例子,你會認同你的車,因為你今天開了一輛寶馬,你就自我感覺好了一點兒。如果你的車丟了,你的內心就像被挖走了一塊什麼東西似的,這就是認同,把自我感投注到我們之外的事物上的一種表現。 人類最大的悲哀,就是我們從無形無相的世界,來到這個有形有相的二元對立世界當中,而在其中失落了自己。我們嘗試在形象當中尋找自己——我可以多有一點兒錢,更有名一點兒,多一輛車子,甚至是再大一點兒的...
芬友麗薩留言問:老公出軌多次了,但不離婚,每次出軌后就搶著干家務,給我買買買,看似悔改,但不久之后又故伎重演?我也放下他,做不到瀟灑離開,怎麼辦呢? 麗薩你好,外遇、出軌,是千古之難題,總讓人痛心疾首。我不主張一定要離婚或者一定要離婚,而是在伴侶出軌后不妨問自己三個問題: 第一: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大多數人的答案應該是:我想要一個幸福的家庭,給孩子一個溫暖、和諧的成長空間。 第二:你是否承諾,無論如何,你會儘力維護你真正想要的東西? 第三:你可以完全控制所有阻礙你得到想要的東西的因素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不行。 如果你真的堅守一個原則:我要快樂,並且讓我的孩子快樂,而且把主動權操在自己手中,那麼,男人就是處於被動地位了。 對女性而言,如果你快樂和安全感的來源,絕大多數是來自於你的男人,那真的是對方承受不了,你也注定會失望和挫敗。 做一個受害者,指責别人,讓别人為我們難過、痛苦的情緒負責,是比自己去面對、成長來得舒服、容易。 但是,從長遠的大局來看,相較於一個怨婦,一個有胸襟、度量大、並且能夠讓自己快樂的女人,她的伴侶、孩子、親人都會敬重她、佩服她,而在事業上、交友上,金錢能量上,她都...